近年来,随着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复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粤港澳大湾区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国内兴起新一轮科学城建设热,仅北京一个城市就集聚了三个科学城: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怀柔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此外,武汉、成都、重庆、南京等城市都在规划推进科学城建设,截至目前,全国有10多个科学城正在规划建设。可以说,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正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竞争重要赛道。
与一线城市相比,内陆地区在经济实力、科研基础、产业规模上都存在一定差距,内陆地区如何在这轮科学城建设的卡位赛中谋得一席?这些在建的科学城谁能脱颖而出,竞得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五席?围绕上述话题,第一财经记者先后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方煜。
他们认为,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始终紧紧围绕和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始终以服务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关键,始终以汇聚引育一流科技人才为核心,始终以产学研融合发展为重点。正在规划建设科学城的城市,一定要在规划阶段就找准自己的定位,聚焦重大科学发现和一些“买不来的核心技术”,一定要在重大基础设施群和重大科研平台建设的新赛道上争取持续进位,打造核心竞争力。
第一财经:为什么很多城市开始规划建设科学城?
尤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明确提出率先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此后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合肥滨湖科学城正是为服务国家战略而诞生的。
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推动大科学计划、大科学装置、大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基地的统筹布局和优化。
其中,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既是国家走向世界创新中心的战略布局,也是科学城实力的重要体现。华中科技大学是教育部高校中率先拥有两个大科学装置并通过验收的高校。比如脉冲强磁场这一大科学装置的建设,会引领更多的科学发现,产生一些重大的技术成果,吸引一批世界顶尖的人才。
可以说,科学城既是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孵化器”,也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蓄水池”,还是高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规划建设好科学城对地方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将愈发凸显。
第一财经:科学城与以往的产业园、科教城主要区别在于哪些方面?如何围绕科学+科学家,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学城?
方煜:科学城既不同于以生产制造为主导功能的产业园区,也不同于以高等教育为主导功能的科教城,科学城是以大科学装置为核心、以各类交叉研究平台为支撑的创新资源集聚高地。一般包含大科学装置、交叉研究平台、研究机构(大学、实验室)、特色创新主体、科技转化企业等多类型的创新主体,形成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核心的综合性城区。
目前,国内四大科学城的用地规模都在100平方公里左右,包含基础研究、产业转化、城市服务等三大核心功能板块,用地比例上科研设施用地远远高于其他类型城区。
围绕“科学”,科学城应形成以重大基础设施集群为核心的科学创新空间体系。一流的科学城一般包含两到三个在世界排名顶尖的重要大型科学装置,如美国橡树岭的超级计算机及散裂中子源、哈威尔科创新中心的散列中子源;顶尖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密集,像上海张江科学城已经聚集了上海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多所国际一流创新型院校;还要有企业研发中心、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特色创新主体环绕,因为新一代的科学城十分注重科学知识的产业转化,配套布局孵化器、众创空间、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预留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用地,形成相关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比如韩国的大德科学城在基础研究集中区域周边,成立了若干以大德科技谷为代表的创新联合体,带动信息科技、生物、纳米技术等相关产业发展。
围绕“科学家”,科学城要提供针对创新人才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环境。面向科学家、创新人才及其家人的特殊需求,科学城应形成特色的服务设施体系,特别是面向国际化科研人员的国际化服务。此外,科学城的开发强度普遍偏低,容积率小于2.0,绿化率大多控制在50%左右,为科学家提供令其愉悦的科研环境。
尤政:科学城的规划建设应抓准战略重点,全力打通科技链、产业链、经济链的全链条深度融合,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