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趋缓国内产需改善,进出口增速回升超预期。疫情冲击的影响弱化,物流堵点问题初步缓解,产业链供应链有所修复叠加地方先后开启复工复产,国内供需两端均有所改善,5月出口增速较4月显著回升,出口3082.4亿美元,同比增长16.9%,较4月份回升13个百分点;5月份进口2294.9亿美元,同比增长4.1%,较4月份回升4.1个百分点。实现贸易顺差值为787.5亿美元,较上月走阔276.31亿美元,1-4月贸易共计2904.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976.24亿美元。
出口增长边际回暖,未来仍有走弱压力。从出口增速来看,5月较4月有所回升,重回两位数增速,且创近4个月以来新高。
当前出口增速回升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随着国内疫情逐渐稳定,各地开启复工复产,物流与生产活动有所修复,制约出口生产的不利因素有所缓解,前期积压订单生产加快,同时多项稳外贸政策持续发力也有利于支撑出口。二是海外需求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扩张区间。5月美国ISM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6.1%,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非制造业PMI虽有回落但仍处在扩张区间。欧元区Markit制造业PMI为54.6%,虽较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但也在荣枯线之上。三是去年同期基数较低。从出口具体商品来看,制造业产需改善背景下,5月机电产品出口金额实现9.38%的同比增长,较4月回升9.50个百分点,是出口反弹的主要支撑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的修复海外消费品需求仍较高,箱包、服装、玩具的出口金额同比增长均在24%以上,海外疫情防控需求减少下,本月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继续保持保持负增长。分区域来看,对美国、欧盟、东盟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5.75%、20.27%和25.92%,分别较4月回升6.33、12.36和18.34个百分点;由于香港疫情好转,经香港转口贸易同比下降10%,降幅较上月收窄5.72个百分点;对日出口同比较上月回升13.06个百分点至3.67%。百分点至3.67%。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出口增速实现了反弹的同时,5月越南出口增速为17.23%,虽较上月大幅回落13.19个百分点,但仍然保持在较快增长,说明整体外需仍处于高位。
价格因素支撑进口小幅回升。随着疫情对经济的干扰减弱叠加国内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内需有所改善进,对进口回升带来一定支撑作用升。但更为重要的是,俄乌局势仍不明朗,全球供应链趋紧情况下多数大宗商品价格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价格因素或是进口增速小幅回升的主导因素。从具体商品来看,俄乌冲出下原油供给趋紧叠加美国夏季出行高峰对原油需求增加,5月原油价格继续高位运行,OPEC一揽子原油价格均值较上月回升8.23美元/桶至113.87美元/桶,原油进口量同比虽仅增长11.85%,但进口额同比大幅增长81.41%;天然气价格持续高位,进口量同比下降12.09%,但进口额同比大幅增长47.1%。;俄乌冲突也加剧了全球粮食危机,粮食价格有所上行,5月美豆到港成本每吨较4月上升251.09元至7172.93元,大豆进口量同比增长0.67%,较4月回落7.79个百分点,进口额却同比增长27.07%。分国家来看,在大豆以及原油进口保持较高水平背景下,对美国进口额同比较4月回升22.42个百分点至21.28%。对欧盟、日本、韩国进口同比增速降幅较上月也均有所收窄,同比增速分别为-9.00%、-13.66%和-3.01%,降幅分别收窄3.52个百分点、1.47个百分点和2.60个百分点。基数因素影响下对东盟进口同比下降2.03%,较4月回落6.48个百分点。
后续看,外贸制约因素仍存,仍需进一步加大对外贸支持力度。虽然短期内随着国内疫情形势逐渐平稳,企业逐步复工复产叠加一系列稳外贸措施,如5月31日国务院引发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6月8日,国常会部署进一步稳外贸稳外资举措,支撑出口短期反弹,但也要看到海外经济弱修复背景下海外需求整体呈放缓趋势、疫情防控政策差以及海外供应链修复下我国的错峰优势正逐渐弱化,下半年出口仍面临较大的走弱压力。从进口来看,在疫情反复以及外部环境愈发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后续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下进口虽可能较前期边际改善但改善幅度仍然受制于国内需求的修复。总体来看,后续我国外贸仍面临一定压力,建议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帮助企业保订单保市场,同时继续疏通物流堵点,确保外贸物流、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完整和稳定,此外要更加重视和做好稳外资工作,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