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越来越成为上市公司无法回避的课题。
2021年以来,资本市场中ESG理念发展迎来黄金期,不仅机构投资人在接纳并践行ESG理念,个人投资者对企业ESG表现的关注度同样呈现爆发式增长。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底,国内ESG存续产品共1072只,ESG产品净值总规模达到人民币1.8万亿元。ESG相关公募基金产品共961个,其中投资策略明确包含ESG理念的主题基金产品规模为2664亿元。
再看互动易和上证e互动的投资者问答中明确提及ESG的问题数量,仅2021年就出现了127条问答,同比增长508%。截至2022年5月相关问题共245条,涉及144家上市公司。
“随着国家“30·60”战略的推进,以及资本市场上对于ESG信息披露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上市公司对于连续披露ESG的信息意识也会越来越强烈。”安永大中华区业务主管合伙人兼大中华区ESG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毕舜杰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企业可以通过推动ESG来维护和帮助业务发展,更高的ESG评级也有利于获得更高程度的资本认同,达到更强的品牌效应,同时提升企业形象与声誉。
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委员会(ISSB)计划年底出台一套ESG披露准则,该准则可能会被全球主要市场采用。“准备或已经在境外上市的中国企业,毫无疑问也要做好应对最新标准的准备。”毕舜杰称。
ESG信披数量提升、内容“个性化”
据统计,截至4月30日,已有超过1400家A股上市企业在披露2021年年报的同时,独立发布了ESG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率首次突破30%。
其中沪市主板共计776家披露,同比增长29%,披露数量创历史新高;深市共计550家披露,较2020年增加了100余家。科创板中有94家上市公司单独编制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或ESG报告,占比23.74%,较去年同期增长16.74%,披露内容涵盖公司科研创新、产品服务、治理结构、环境保护、社会贡献等。
此外,深市有1559家公司在年报中披露了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等相关内容;沪市主板则有约970家公司在年报中主动展示为减少碳排放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科创板公司则全部在2021年年报中专节披露了ESG相关信息。
从2021年年报的披露情况来看,上市公司涉及ESG的信披数量和程度虽然有了显著提升,但还有较大改善空间。
毕舜杰认为,我国资本市场在ESG披露方面仍处于初步阶段,不少上市公司的披露内容呈“个性化”,即有重点得披露部分ESG信息。其根源在于其ESG数据的获取方法上还没有完全与企业日常经营相结合,因而数据缺乏完整性,数据质量有待提升。由于ESG的数据披露尚缺乏统一的标准,所以上市公司ESG治理横向比较的可比性也比较有限。
“越来越多的企业把ESG纳入战略规划当中,这些挑战和困难都是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随着整个资本市场对于ESG信披广度和深度上需求的扩展,相信会有更多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完善自身的ESG相关信息披露和报告。”他进一步表示,企业应考虑运用数字化转型的机会来推动ESG的发展,比如将物联网、云计算、智能能源调配等技术应用于工厂、大型仓库、后台维护等领域,提高效率的同时完成ESG信息和数据的有效抓取。
中小企业ESG信披仍存难点
从企业属性来看,49%的国有企业进行了与ESG相关的披露,非国有企业披露比例为23%,中信证券认为,该现象表明国企正在以更积极的态度接纳ESG理念,也能一定程度反映国企在ESG评价中的特殊性。
从企业市值分布来看,93%流通市值规模在1000亿以上的企业在2021年进行了与ESG相关的披露,流通市值规模在100亿~1000亿的企业披露比例为57%,百亿以下则降为18%,企业信息披露情况与市值呈现显著正相关。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至少46家上市公司正在招聘ESG相关岗位的人才,包括了百度、小米、紫金矿业在内的头部企业,具体职位包括ESG专员、可持续发展经理、低碳能效审核员等,主要负责公司内的低碳、节能、环保、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相关的咨询、审核和管理工作,例如ESG战略制定、工作机制流程建立、ESG重点议题的识别、开展专项课题提升ESG表现、ESG报告撰写等。
相对的,中小企业不论是对ESG发展的重视程度,还是披露程度来看,都存在一定差距。
毕舜杰观察到,不少中小企业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不仅认为ESG并不是他们当前的工作重点,甚至认为编纂ESG报告也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因此他再三表示不能只看短期成本,ESG信息披露的本质是帮助提升企业管理,从而收获长期利益,应对未来更多的挑战。
毕舜杰认为,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的ESG难题可能只是表象,他建议从多个角度出发推动ESG发展。比如,先从“开源”入手,挖掘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给予中小企业研发和创新以更多的激励,激发中小企业的积极性。
“中小企业在创新方面是非常有活力的,如果能够运用好他们的这些活力,从行业的角度制定的一些标准和制度,将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结合在一块,从而形成融合发展、融合创新的态势,就能带动整个行业共同发展形成多赢。”毕舜杰称。
他表示,头部企业应起到牵头作用,并利用好科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