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城竞逐省域副中心:遵义"存在感"最强 区位与产业成制胜关键
时间:2022-06-11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5月底,四川确定了三个省域经济副中心,共五个城市入选,其中绵阳要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宜宾—泸州组团要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南充—达州组团要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

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已经有14个省区提出打造省域副中心,共有27个城市入选,这些城市的常住总人口超过1.6亿人。部分省份只确定1个省域副中心,但也有不少省份确定了多个省域副中心。

然而,省域副中心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难题:2010年到2020年,上述27个城市中,共有14个出现常住人口负增长,已经超过一半。而且,一些省域副中心的经济总量、人口总量与省会城市相比差距太大。

仍以四川为例,省会成都在2021年的GDP占全省比重为36.99%,而确定的三个省域副中心(其中两个为两个城市“组团”),总体GDP加起来也不过占四川省的25.73%,其中任何一个省域经济副中心单独占比都没有超过11%。

另外,由于省域副中心的选择很多是基于“区域平衡发展”的考虑,看重的是该地区对于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部分省域副中心经济在全省总量靠后。这样的情况下,也很难说能够形成对区域经济发展足够的辐射力。

目前看,一些具有较完备产业体系的省域副中心,比如广西柳州,抑或在省内占据较大人口与GDP比重的城市,比如遵义、赣州等,有望借此获得进一步发展。但整体看,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发展并不能“一蹴而就”。

多省份确定“副中心”2021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支持徐州、洛阳、襄阳、长治等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最近一年以来,多个省份也在积极推动省域副中心建设。

比如,2021年8月,湖南省发布《支持岳阳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意见》《支持衡阳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两市基本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总量、质量、均量“三量”稳居全省前列。

2021年11月8日,《广西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发布,提出发挥柳州、桂林市的区位、产业、交通、文化旅游等优势,促进产业集聚、要素集聚、人口集聚,提升城市品质,加快打造广西副中心城市。

2022年3月,《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印发,提出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其中,将推动芜湖建设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航空、现代农机及智慧农业产业争创国家和省级分行业产业创新中心。

加上刚刚确定三个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四川,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现,目前至少已有14个省份确定了省域副中心,共计27个城市入围。

什么是“省域副中心”?简单来说,是在一省份的一定范围内,综合实力较周边城市强大,未来能够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城市。

整体看,由于经济发达、区位优势好,我国东部不少省份本身呈现出城市多元化发展的局面,提出建设省域副中心的情况不多。但是,一些内部发展不平衡的东部省份以及多数中西部省份,则有建设省域副中心的必要。

事实上,中西部地区“一城独大”是常见现象,成都、武汉、兰州等省会GDP占所在省份的比重均超过30%,其他城市则普遍呈现GDP占比不高、人口净流出的局面。这样的背景下,为平衡区域间发展,湖北、湖南、山西、陕西、河南、江西、云南、甘肃、贵州等中西部省份,都明确了培育省域副中心城市。

如何选择省域副中心?事实上,这并不是简单地在省会城市之外选择GDP排名第二、第三名的城市,重点考量因素是区位。一般来说,省域副中心距离省会应有一定距离,对省会都市圈无法顾及的区域可起到引领带动作用。同时,交通相对便利,消费相对发达,能对周围地区起到一定的辐射作用。因此,广东确定的省域副中心是珠海和湛江,江苏省域副中心是徐州。

但是,如此选择的省域副中心,却又有自身的发展难题。尽管上述27个被确定为省域副中心的城市,共有约1.62亿人口,但其中大部分城市在2010年-2020年之间均出现人口负增长。比如,2020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打造大同、长治、临汾三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然而,根据临汾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为3976481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316612人相比,减少了340131人,年平均增长率-0.82%。临汾绝非个例,27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中,有14个在2010-2020年出现常住人口负增长。此外,从省域副中心城市人口比重来说,最高的也不超过20%,最低的甚至不足2%。

另外,27个省域副中心城市,GDP占全省比重也都不高。其中,2021年遵义占贵州GDP比重达21.29%,是所有被确定为省域副中心的城市中最高的,拥有较强“存在感”。详细来看,共有19市GDP占全省比重不足10%。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尽管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目的是希望较好平衡省内不同地市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但是,这些被确定为省域副中心的城市,是否能够真的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促进产业、人口聚集,增强区域辐射和带动能力,尚需在现实发展中寻找答案。

省域副中心发展难题目前,也确实有部分省域副中心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