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复盘央行"稳汇率"之战
时间:2022-06-11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在多位金融业内人士看来,除了推动境内债券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与延长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时间,中国相关部门近期出台多项措施鼓励外贸企业加大外汇套保力度,同样有效起到“稳汇率”效果。

截至6月10日12时,境内在岸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徘徊在6.6913,较5月中旬创下的年内低点6.8112回升约1200个基点。

“这背后,是近期中国相关部门接连出台一系列稳汇率措施,令人民币汇率企稳态势进一步巩固。”一位国有大型银行外汇交易员表示。

5月中旬,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将和各金融管理部门一道,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进一步简化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投资的程序,丰富可投资的资产种类,完善数据披露,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延长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时间,不断提升投资中国市场的便利性,为境外投资者和国际机构投资中国市场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此后,央行等相关部门接连出台放大招。

5月底,央行联合证监会、外汇局发布《关于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有关事宜》(下称《公告》),6月30日起施行;

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负责人周宇再度强调,央行会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包括延长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时间。

“这令市场意识到,除了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调节离岸人民币流动性、加强资本管制与引入逆周期因子等常规操作措施,中国央行还有更多政策工具稳汇率。”一位香港银行外汇交易员告诉记者。其中,某些政策工具精准打击海外投机资本沽空人民币的新套路。

具体而言,《公告》旨在进一步放宽海外投资机构的境内债券投资范畴并简化入市投资程序,有效遏制了海外投机资本持续炒作海外资本减持中国国债而沽空人民币获利的算盘;延长银行间外汇交易时间则令海外投机资本无法继续利用夜盘外汇市场交易活跃度不足的特点,肆意压低离岸人民币汇率营造汇率单边下跌预期。

记者多方了解到,此前人民币汇率一度快速下跌,除了疫情导致外贸景气度下降、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引发中美利差倒挂等宏观因素,海外投机资本还找到两大沽空人民币获利的新套路,一是炒作海外资本减持中国国债,营造中国资本流出压力骤增气氛以沽空人民币获利,二是在夜盘交易时间肆意压低离岸人民币汇率,影响第二天人民币汇率跌势以达到沽空获利目的。

上述香港银行外汇交易员直言,随着一系列针对性稳汇率措施出台,海外投机资本开始知难而退。究其原因,一是5月中旬IMF调高人民币在SDR的权重,加之中国推动复工复产令经济重获增长动能,令人民币企稳反弹动能持续增加,二是央行采取的一系列针对性稳汇率举措,令他们感到沽空人民币策略失败几率不断增加。

记者注意到,5月17日起,人民币汇率累计涨幅超过1.5%,逐步呈现双向波动态势。

但多位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直言,中国相关部门与海外投机资本的较量尚未结束。随着高通胀令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一些心有不甘的海外投机资本纷纷押注美元上涨,打算继续豪赌人民币汇率再度快速下跌获利;此外,近期日元迭创20年新低,或触发全球投机资本再度借机沽空远东地区外贸出口型货币获利。

在他们看来,打铁还需自身硬——要遏制新一轮人民币投机沽空行为,中国相关部门需出台多重经济刺激措施助力经济基本面稳健复苏同时,继续针对海外投机资本沽空人民币新套路“有的放矢”。

海外投机资本的沽空新套路

通联数据Datayes数据显示,4月下旬-5月中旬期间,人民币汇率一度出现逾4000个基点下跌,幅度一度接近5%。

“这背后,除了疫情导致外贸景气度下降与中美利差倒挂等宏观因素,海外资本连续多月减持中国国债,或许是触发投机资本沽空人民币的另一个导火索。”前述香港银行外汇交易员指出。

2月起,受俄乌冲突升级与中美利差收窄等因素影响,海外资本开始减持中国国债。事实上,多数海外大型资管机构将此视为正常现象,因为俄乌冲突升级与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导致全球资本风险偏好骤然下降,导致不少资管机构暂时从新兴市场撤离资金。

但在海外投机资本眼里,这恰恰成为他们炒作中国资本流出压力骤增的新题材。

3月起,海外投机资本开始加大沽空人民币力度,但当时大量避险资金涌入人民币资产避险,令他们一度铩羽而归,不过3月下旬疫情反复导致中国外贸景气度下降,又让他们“绝处逢生”。

“3月底起,某些不受市场重视的因素突然被放大。”这位香港银行外汇交易员坦言。比如外贸景气度下降令越来越多海外投资机构开始“相信”人民币汇率被高估;海外资本连续2个月减持中国国债,累计撤离资金达到约100亿美元,被越来越多海外投机资本视为中国资本流出压力骤增的新风向标。

在他看来,海外资本阶段性减持中国国债属于正常现象——过去数年,海外资本几乎每个月都在增持中国国债,且每年净增持量超过1000亿美元,如今在俄乌冲突升级与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导致市场不确定性骤增的情况下,部分海外投资机构暂时减持中国国债回流资金避险“无可厚非”。

然而,海外投机资本却“如获至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