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投资敲响"漂绿"警钟
时间:2022-06-13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随着全球投资者不断关注ESG投资领域,“漂绿”的行为亦逐渐猖獗,全球各国的监管部门也正在加强监管以遏制“漂绿”行为。

近日,德意志银行(DB.US)及其旗下子公司德意志资管(DWS)在法兰克福的办事处遭到警方突击搜查,据悉与DWS被指控“漂绿”有关。事件发生后,DWS首席执行官称,其将在“与公司达成一致的情况下”辞职。

DWS此次被调查可谓敲响了ESG投资的“漂绿”警钟。那么,“漂绿”行为背后隐藏了哪些风险?

“漂绿”引多国关注

除德国DWS上述被调查事件外,彭博社近日援引消息人士透露,日本金融监管机构正在研究新的措施,以遏制“漂绿”行为,确保标注为ESG的金融产品具有可持续性。据报道,消息人士称,日本金融服务局(FSA)希望加强对与环境、社会和治理问题有关的产品的监督和指导,比如要求提供投资信托服务的资管公司向客户披露更多信息。

稍早前的5月25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出两项规则变更,防止基金用ESG进行误导性或欺骗性声明,提高对基金ESG相关的披露要求。

究竟什么是“漂绿”行为?企业或金融机构“漂绿”的意图又是什么?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张磊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漂绿”指的是企业通过披露虚假误导性的信息或错误的披露方式,以夸大自身在ESG方面,特别是环境保护领域的努力和贡献。主要表现为将环保更多表现在企业宣传或者是基金产品宣传上,而没有将资源投注在实际的环保实务中。就金融产品而言,“漂绿”是指ESG基金或者绿色基金、碳中和基金在设立基金指示宣传的保护环境方面说的比做的多等。

中投协咨询委绿创办公室副主任郭海飞表示,上市公司或金融产品“漂绿”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获得审批快、规模大、成本低的绿色融资;其次,也有助于提升企业负责任和ESG品牌形象,利于吸引客户,开拓市场;最后,还有助于申请政府支持和奖励资金,比如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申请绿色贷款、发行绿色债券等都有一定的奖补资金。

张磊举例道,例如一些上市公司故意隐瞒环境风险,声称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ESG相关问题,但是却因供应链违规被环境监督部门立案查处;上市公司在ESG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承诺的减排数量远远大于实际减排数量,却又不采取手段补救;上市公司宣称投入资金在碳中和领域,却只是“面子工程”等。这些行为都有可能对投资者产生错误性引导。

“金融产品方面,例如某些ESG基金宣称基金组成都以绿色碳中和概念为主,但实际投资时只注重短期回报,投资标的中包含对环境有较大负面影响的公司也不对外披露,一些明显在ESG领域评价较差的公司依然入选,基金也不对自身的ESG投资策略与投资人进行沟通解释。”张磊指出。

郭海飞也告诉记者,上市公司、金融产品“漂绿”的主要方式是,将不符合的普通项目包装成绿色项目,或者是承诺融资用于绿色项目,但是具体用于哪些绿色项目、这些项目的预估环境效益如何等信息在融资前并未披露,在融资后也未披露这些项目的实际环境效益。而且,很多金融产品的期限较短,在融资到期时,项目尚未完成,因此无法准确评估项目的实际环境效益,从而无法评估项目是否达到绿色标准,这些项目的实际环境效益更是无从谈起。

风险与鉴别

对于“漂绿”行为的处罚,郭海飞表示,企业或机构的“漂绿”行为可能会使其列入失信名单,相关的奖励或补助资金可能会被收回,但是具体受到哪些处罚尚未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

王磊则认为,目前我国并未全面推广对非财务报告特别是ESG报告的真实性进行强制验证机制,对于非财务信息的不实披露也没有相应的专项法则,要像对待财务造假一样对待ESG“漂绿”,需要时间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赵海清律师告诉记者,“漂绿”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法律风险和社会风险。

法律风险方面,由于“漂绿”实质上属于一种虚假的环保宣传,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第77条,《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24条,以及《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指引》第25条等规定,在实务中,基金公司的“漂绿”行为往往会被认定为虚假宣传、误导性陈述,从而被基金业协会采取不予登记等惩罚措施。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的规定,其他类型的企业可能会被监督检查部门责任整改、并处以罚款等。

社会风险方面,企业的“漂绿”行为一旦曝光,将会大大打击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降低他们的投资意愿,危及企业财务绩效等。事实表明,“漂绿”行为被曝光,往往会给企业的ESG表现带来负面影响,其股价会因此出现波动,社会评价也会受到不利影响。

那么,投资者如何辨别“漂绿”的行为?赵海清表示,就机构投资者而言,应当建立绿色投资管理制度。在进行绿色投资时,不仅要考虑被投企业的ESG评分,还要多方考察该企业的绿色属性,是否设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否受到环保部门的处罚等,全方位综合评价被投企业的绿色表现和绿色潜力。

就个人投资者而言,环保知识越丰富的投资者,对于“漂绿”行为就越有分辨能力。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当多关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