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崛起使第四产业的研究和讨论更加热烈,而《第四产业:数据业的未来图景》这本书则从宏观视野到微观产业给我们提供了关于第四产业的发展脉络,更提出了作为第四产业的数据裂变将给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三次产业划分理论需要突破
随着经济形态和科技革命的变化,有关第四产业的理论研究范式也在不断演变。在费希尔和克拉克的理论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克将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划分”类似地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简称AIS划分法),这就是目前政策与经济学界普遍认可的三大产业分类。到了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信息专家马克·波拉特出版的《信息经济论》一书中提出将数字业即人们所说的第四产业纳入其中。
目前,第四产业仍是一个全新的且仍未被完全定义的理论,《第四产业:数据业的未来图景》这本书聚焦的是其中正在发挥或未来将可能发挥更大影响力的数据业。本书的作者团队由长期从事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经济运行、数字经济等不同领域研究的多位业内人士、专家学者组成。娄攴手居为团队笔名,由“数据”两字拆分变化而来。
数据不仅仅扮演着刻画、分析和解释的角色,而且可能会颠覆传统的生产、消费和社会生活,甚至改写经济规律、改写社会结构、改写国际关系。种种趋势表明,数据作为第四产业的核心要素,很可能如书中所描绘的那样,颠覆我们的传统认知,改写我们的常识。但是,第四产业本身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议题,而数据究竟会以怎样的方式来颠覆世界,值得观察和研究。作者在书中提出数据业作为第四产业的论点也与波拉特的数字业不谋而合,但本书聚焦的更多的是数据的逻辑以及数据业几大影响层面的分析。
作者认为,现有的三次产业划分理论已经难以适应人类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迫切需要突破传统产业划分理论,寻找新的产业形态。而数据业的提法将数据的纯概念延伸到了产业形态,并引入到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结构,乃至国际关系领域。一个很鲜活的例子,现代军事战争正在告别传统模式,发展成为数字化战争,即以信息为主要手段,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战争,是信息战的一种形式。当前,许多的产业和行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积累数据、分析数据以及利用数据进行决策的案例也越来越多。以数据业为载体的企业更是踏上高速成长道路。在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孕育数据业的广阔前景,而欧盟、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已经率先在数据监管方面有了新的动向,如何把握数据业的机遇也甚为关键。
通过颠覆式创新实现倍增效应
要从现实的发展和未来趋势两个层面来理解本书的要义:
其一,我们目前所身处的世界以及所依赖的资源已经深深被数据所绑定,无论是数字经济的崛起,还是由此引发的商业革命,产业数字化、企业数字化以及组织数字化,无一不是建立在庞大的数据基础之上。与数据所关联的是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云计算,数据成为了核心要素,也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
其二,我们的世界所凭借的数据正在大量积累,缺乏数据的支撑,很多行业企业都会失去决策支持的工具和模型,特别是在流量、资源、数据交织的世界体系。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数据的社会将会如何运行,数据反映在所有的账户、个人信息、客户标签、物流以及要素资源流动上,数据不再是数字而是成为了资产。
以世界知名跨国企业巨头亚马逊为例,这家企业的崛起就离不开数据业的强大动力支持。作为全球云服务提供商,亚马逊云科技沉淀了大量的零售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经验,不仅拥有计算、存储、网络、数据库、安全等云基础方面的优势,还拥有微服务、专用数据库,以及云端运行大型企业级SAP的应用环境。
在整个2021财年,亚马逊的净销售额为4698亿美元,环比增长22%。其中,AWS(亚马逊云科技)的营收达到了622亿美元,占总收入比例提升到13%。亮丽的业绩背后是亚马逊以数据业为依托的云科技在零售业的飞速发展,而传统的跨国企业则因缺乏数据业务竞争力遭遇市场淘汰。比如,多年来以数字化转型作为发展重点的老牌跨国企业通用电气就经历了失败。因此,掌握数据和应用数据,并将其数字化已经成为国际科技巨头的共识。
作者在书中指出,数据本身蕴含很多信息、知识、规律甚至价值。从方法论的视角看,数据要素具有获得的非竞争性、使用的非排他性和源头的非稀缺性等独有特征,可对其他生产要素进行数据化,并为其他生产要素在数字空间进行“孪生”实现赋值、赋能。通用电气(GE)的失败恰恰印证了本书的论点:一是GE虽然制定了宏大的数字化转型计划,但GESoftware实际上只是个内部的软件作坊,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内部业务部门,始终未能给GE的最终用户创造长期价值,业务高度依赖自身的业务或付费的合作伙伴。二是GEDigital未能从GE中分离成为独立的业务部门,导致其聚焦于短期目标而忽视长期的成长价值,数字化转型夭折。GE的案例凸显了企业围绕数据融合所遭遇的困境。
作者就此提出了比较新颖的观点,认为数据在被引入到生产函数后,由于数据本身的非竞争性、零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