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考人数再次刷新纪录。
根据国家公务员局公布的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2年度公务员招考资格审查的数据显示,报名过审人数一举突破200万,考录比从2003年的16∶1一路攀升到了68∶1。
“宇宙的尽头是考公”。自2009年起,国考报名人数已经连续13年超百万,今年更是竞争格外激烈。相关数据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超过千万。庞大的就业压力下,反复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稳定,都让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就业选择。“求稳”心态下,无数年轻人开始了对“入公门”的追求,试图通过一份体制内的工作找到安身立命的安全感。
一门心思考公务员,是为了能在北京扎根
在得知教育部2022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递补名单发布以后,徐倩把名单来来回回看了四五次,不得不接受了自己此轮“考公”失败的事实。实际上,早在今年1月份国考成绩公布的时候,她就已经明白自己大概希望不大了。之所以还要盯着递补公告发布,不过是因为心里存了一点侥幸。
“现在已经6月份了。之前投的简历大多不是很理想。有几家心仪的国企,二面以后也没有了下文,估计也很悬。省考也失败了,看这样子,估计只能今年年底再‘二战’了。”谈起自己的求职经历,徐倩充满了挫败感。
与很多广投简历的毕业生不同,马上就要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毕业的徐倩对于自己的工作方向有着特别明确的目标,就是一定要进体制。在名校扎堆的北京,徐倩认为自己就读的大学名气在找工作中竞争优势并不大。因此,从大一走进校园那天起,考公务员就成了她的目标。在日常学习的同时,她早早地就做起了考试的准备,刷题、看面经更是家常便饭。只是没有想到的是,尽管做了充分准备,最后的考试成绩却没有尽如人意。
之所以对“进体制”如此执着,是为了能够解决落户在北京的需求。徐倩告诉记者,自己的姨妈曾经在北京打拼了15年,不仅有一份还不错的工作,还在这里结婚生子。但最终,为了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还是放弃了北京,自己辞职带着孩子回了老家读书,和丈夫过上了“双城”生活。从自己考来北京的那天开始,父母就一直念叨,如果找不到一个可以解决户口的工作,还不如趁早回老家来得踏实。
“北京落户是有限制的。比起人才引进和积分落户的规定,作为应届生找一份有指标的工作是最容易也最切实际的解决办法。”徐倩表示,正是出于对“户口”的执念,她才把求职目标限制在了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央企这些选择上。
眼看着期望慢慢落空,临近毕业的徐倩也开始焦虑起来。可即使此刻改弦易辙,把求职的范围扩大,也并不意味着可以很快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徐倩告诉记者,她所在的院系里,目前明确去向的同学还不到一半,这还包括已经成功考研“上岸”的同学。她开始犹豫,自己要不要先找一份工作留下来,再慢慢考虑接下来的事情。
“马上就到了毕业典礼和离校的时候,其实父母已经催促了很久。他们的意见是与其留在这里,不如先回去专心复习,接下来可以试着继续考公务员和考研。我自己也担心一旦工作起来会更影响复习效果。”徐倩告诉记者,虽然还没有决定是否要继续找工作,但是她已经做好了要继续考公务员的准备。
“应届生的认定期只有两年,过了这个时效,即使进了有留京指标的单位,也未必有资格。还是考公务员更靠谱一些。大不了就三战,反正身边这样的人也不少。”徐倩说。
大厂工作几年后,辞职回老家县城当参公人员
在奋战了5年后,秦磊终于如愿以偿,在今年成为了当地县城统计局的一名参公人员。
所谓“参公人员”,指的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同样也需要通过相应的公开考试,才能进入行政单位工作。虽然与公务员相比,参公人员不仅编制不同,晋升机会也会相应差一些,但是对于秦磊来说,能回老家找到这样一份工作,他已经十分满意了。
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的秦磊在校时学习的是影视制作。2015年,甫一毕业的他就被网易聘请,成为一名电脑特效工程师。由于薪资水平还算不错,刚开始工作的秦磊还比较兴奋,但很快,没完没了的加班开始让他感觉到吃不消了。
“我主要负责的是视频的特效制作。工作时间不是特别稳定。没有活的时候,每天朝九晚五,一旦来了活,连续两三个月都是半夜3点以后才能下班,但是第二天早上一早就要来打卡,确实是有些辛苦。”秦磊向记者描述,在经历了几次通宵后的“晕眩”,再加上父母也表示希望他能回去的意愿,最终,他还是选择辞职,离开一线城市,回到了被他戏称为“六线”的县城。
秦磊老家的支柱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想要在当地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犹豫再三后,秦磊在当地找了一个临时工,一边工作一边开始了考公之路。可能是因为离开学校太久,这条路进行得并不是很顺利。在考了5次之后,秦磊才终于考到了第三名,刚刚进入面试范围。
“可能是因为看我考得太辛苦,面试的时候突然就运气很好。”回想起自己的面试经历,秦磊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原本排名第二的竞争对手没有参加面试,而排名第一的竞争对手最终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