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部地区面临人口问题困扰。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有四招可以发挥关键作用。
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部地区面临人口问题困扰。
根据2021年统计公报,中部6个省份中,除安徽外,其余5个均发布了202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其中3个省份出现人口自然负增长,分别为湖南、湖北和江西。
从常住人口看,4个省份出现常住人口负增长,除湖北因为武汉在疫情过后人口大幅反弹,带动全省常住人口增长54.74万之外,仅安徽出现常住人口增长,增量为8万。
如何留住人口?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有四招可以发挥关键作用:以强省会、都市圈等战略留住人口;产业转型升级,改善营商环境提供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公共服务建设进一步发力,充分发挥交通优势;发展高等教育,增强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等。
“人随产业走”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与此同时,考虑到资源限制,目前中部地区最为合适的发展路径还是由省会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因此,发展都市圈,由省会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富裕”,是留住人口的一个关键因素。
如果能按照产业配套、专业分工的原则,有序将部分产业由省会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转移,形成合理分工格局,就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这不仅仅需要政策支撑,更需要不同地区间的协同,在交通、营商环境等软硬件方面融合对接。
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退,人口问题已成为影响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部地区也需要在全国人口竞争中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退,人口问题已成为影响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两大人口问题并存中部地区6个省份尽管总体人口不少,但是目前的人口问题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部分省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多数省份常住人口负增长。此外,扣除省会数据之后,所有省份的常住人口均为负增长。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湖北。根据公开数据,2021年,湖北常住人口大幅增长54.74万,但这是在武汉2021年常住人口增长120.1万人的基础上达成的。
必须指出的是,武汉这一常住人口增长并不是正常情况。2020年,由于疫情拖累导致武汉部分企业、工地的工作岗位消失,一些人口流出。2021年武汉开始恢复,加上政策扶持等,常住人口数量暴增。如果从2020年发布的人口普查公报来看,2010年到2020年武汉的常住人口总增量为254.11万人,平均每年增长约25.4万人。
当然,武汉的人口“反弹”,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分不开。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之一,武汉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且拥有“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高校教育与产业发展为武汉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作为全国拥有最齐全工业门类的城市之一,近年来,武汉一直致力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出了“965”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形成了“九大支柱产业、六大新兴产业、五大未来产业”架构的产业格局。
根据武汉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武汉市2021年新增人口中,东湖高新区增加16.77万人、武汉经开区增加9.65万人,增幅非常快。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区域分别担当武汉“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和服务业两大支柱产业的核心发展区域,2021年GDP也快速增长。由此观之,“人口地图”紧扣产业,产业发展才能吸引优质人才流入。
扣除武汉120.1万人的常住人口增长,2021年湖北其他地区的常住人口变化为-65.36万人。
另一个常住人口正增长的是安徽,安徽并未公布人口自然增长率,2021年常住人口增长8万人,但省会合肥就增长9.5万人。
总体来看,中部6省在2021年的常住人口变动为-25.68万人。除省会城市之外,中部省份其他城市的常住人口减量较为明显。这意味着,中部面临整体常住人口减少、人口吸引力不平衡并存的局面。
在这背后,是中部省份长期的人口流出。以河南为例,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作为中部人口最多的省份,2020年河南省流出到外省的人口达1610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595万人,净流出人口达1483万人,是全国净流出人口最多的省份。流出人口主要去向为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地。
人口流出主要带走了青壮年,又使中部地区的老龄化程度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湖北在2020年60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20.42%。在这样的背景下,2021年公布数据的5个省份中,湖南人口自然增长率-1.15‰,湖北为-0.88‰,山西为-0.26‰。
即使是省会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在不断放缓。其中,长沙在2021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0.08‰。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目前需要正视人口负增长的问题。首先,中部地区在人口增长上,需要通过降低生育养育成本、建立托育、改善男女性别比等手段,进一步促进生育意愿。尽管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生育意愿的扭转并非一朝一夕,但相关政策仍然能够起到“托底”甚至小幅扭转的作用。
其次,应该针对重点地区,提供一定生育补贴或者其他政策优惠。在一些中小城市,扭转生育意愿的可能性更大,但这些地区长期人口外流,当地政府缺乏足够的意愿促进生育。因此,从省内考虑,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等手段,促进生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