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高新区:一束光点亮一座创新城
时间:2022-06-10 00:00:00来自:上海证券报字号:T  T

上市公司云集

总数达54家(另有2家过会待发),超过湖北省三分之一,武汉市二分之一

科创板上市企业6家,占湖北省四分之三

市值超过100亿的上市公司达12家

金融助力产业

东湖高新区政府引导基金体系累计出资参股小米基金、联通5G基金等50余只基金

基金实缴总规模超千亿元

高端人才汇聚

4名诺贝尔奖得主、70名海内外院士、81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34名省级高层次人才、173名“武汉英才计划”和2905名“3551光谷人才计划”入选人才

留学归国人员与常住外籍人员近2万人

光谷,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因光而兴,聚光成谷。

1976年,在武汉邮科院一间实验室里,44岁的赵梓森拉出一根长度为17米的玻璃细丝,这是我国第一根石英光纤。此后,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第一个光通信国际标准、第一款商用存储芯片、第一个400G硅光模块、全球第一款128层三维闪存芯片、全球第一个超高通量“火眼”实验室……

原创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一批企业快速成长起来并陆续登陆资本市场。5月初,信科移动成功过会,这家公司正是来自赵梓森所在的武汉邮科院,挂牌后将成为中国信科集团旗下第7家上市公司,东湖高新区的上市公司数量将达56家。

“光谷始终坚持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主线,以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为特色,全力推进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加快集聚各类金融资源,有效提高金融资本供给,初步构建了与科技型企业发展相匹配的科技金融产业体系。”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夏亚民表示,目前,光谷正全力推进湖北东湖科学城建设,金融将成关键要素和重要支撑力量。

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光谷的诞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高科技产业服务的,并通过企业和项目落地。

据《东湖高新区志》,1984年,为迎接全球新技术浪潮的挑战,湖北省及武汉市的领导听取专家学者建议,谋划在环东湖区域建设东湖技术密集经济小区,利用这一区域的智力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施“火炬计划”,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当年底,武汉市人民政府东湖技术密集经济小区规划办公室成立;第二年,更名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规划办公室。

要采取什么模式,才能将科研和生产结合起来,开发出新兴技术、新兴产业呢?

“从项目搞起”。时任武汉市主要领导拍板。

第一批选出了两个高新技术项目,原华中工学院的激光和武汉邮电科学院的光纤。1984年底,以政府名义担保向银行贷款1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这里的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武汉楚天光电子公司成立。为了办光纤光缆厂,武汉市把附近的单晶硅厂无偿划转给武汉邮科院,还争取到12万美元外汇用于购买设备。

第一批选出来的两个高新技术项目,数十年后已成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产业发展的两大原点,由此孵化了华工科技、烽火通信、光迅科技等超10家上市公司。

公共创业平台也开始搭建。1987年6月8日,我国第一家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诞生,成为原国家科委推广“火炬计划”的一面旗帜,点燃了无数科技者“下海”的激情。

一批企业得以设立并快速发展。1989年,孟庆南、王丽丽等8人和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以集资的方式,用3万元创立了武汉凡谷电子技术研究所。起步阶段,为解决资金问题,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出面担保,帮助凡谷拿到了50万元贷款。2007年,武汉凡谷在深交所上市,如今已成国内滤波器龙头企业之一。

“东湖高新区,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为高科技产业服务的。”夏亚民说,金融市场也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多年来,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在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如设立10亿元中小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和2亿元应急转贷引导基金,探索建立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先后推出“集合贷”“萌芽贷”“三板贷”“科保贷”等系列创新金融产品,引导银行信贷活水浇灌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立100亿元光谷创投引导基金,围绕高新区重点产业打造总规模500亿元的创投子基金集群;设立10亿元天使合伙人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股权投资力度;还出台“光谷创投十条”专项政策,从“募、投、管、退”全链条给予创投机构大力支持。建立覆盖全区企业、信息数据总量超800万条的信用平台,并基于数据技术开发信用评价报告,以信用促融资,信用环境不断升级。

以科技金融助力企业科技创新

1998年7月,原华中理工大学光电子工程系主任黄德修在展示武汉光电子产业发展概况图时,无意中冒出一句:“这很像当年的硅谷。”

无心之言,却成为“光谷”之名的缘起。2001年,原国家计委批复,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建立首个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

从诞生那一刻起,光谷就被寄予了在高科技领域不断突破的厚望。

资本市场在推动企业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0年,刚刚上市的华工科技,斥资500万美元收购了激光切割机制造商———澳大利亚Farley公司,随后逐步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