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5月份出口、进口同比增速双双超出市场预期。专家分析,疫情好转、供应链疏通、政策发力,叠加外需较强等因素支撑了出口回暖,加快复工复产也提振了企业的进口需求。虽然外贸有望保持稳定增长,但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政策仍需从多方面发力,企业也需内外贸“两手抓”,加快适应形势变化。
拉长时间来看,结构优化,包括高附加值产品增多、贸易伙伴多元化、贸易主体活力增强等,将继续对我国外贸形成有力支撑。
“近半个月来,随着国内疫情好转,供应链逐步畅通,我们的发货量大大增加。目前6月份订单已经排满,现在觉得下半年出口应该会比较乐观。”在电话的那一头,陈建勇的言语颇为轻快。
陈建勇是浙江可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该公司是一家主要生产汽车电子产品的企业,有一定规模的出口业务。6月9日,在他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同一天,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按美元计,5月份我国出口同比增长16.9%,较4月份的3.9%大幅回升。
不少专家指出,出口数据“抑后快扬”,展现了中国外贸的强大韧性。展望未来,在国内生产供给有序恢复、稳外贸政策持续加码的支持下,外贸保稳提质仍有良好基础。但也应看到,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仍有不确定因素,外贸发展面临不少困难挑战,政策还需久久为功,企业也应主动应变。
5月份出口增幅大超预期
5月份,出口不仅强烈反弹,而且增幅大超预期。
按美元计,5月份,我国出口同比增速较4月份回升达13个百分点,且远超出同比增长8%的市场一致预期。前5个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13.5%,实现两位数的较高增速。
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前5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实现了稳定增长,全年外贸保稳提质的基础进一步巩固。特别是5月当月,长三角地区进出口环比增长了近20%,上海等相关地区进出口明显恢复。
海关总署同日公布的货运监管数据显示,5月份出口货运量16050.3万吨,也较4月份的14586.5万吨实现了增长。
而陈建勇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其所在企业的接单情况看,6月份订单比5月份增加了近60%。
“随着复工复产稳步推进,企业生产加快,此前积压的商品加速出口。”对于5月份出口增速回升,红塔证券宏观分析师殷越分析称。殷越认为,4月份数据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主要是疫情冲击之下,一些出口企业生产停滞,订单积压;商品难以外运,库存被动累积。从5月下半月以来,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正常,原先积压的订单开始处理,出口企业也加快了在手订单的生产。在这样的情况下,5月份出口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态势。
中国港口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沿海八大集装箱枢纽港口集装箱外贸吞吐量同比增长7.4%,其中上海港外贸集装箱吞吐量恢复至去年同期的九成。
“上述变化在汽车行业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殷越进一步指出,在4月份疫情的冲击下,国内汽车生产受阻并影响出口,而随着汽车供应链修复,汽车出口上演报复性反弹。
海外需求保持旺盛也被视为推动5月份我国出口增速较快回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金额占比分别为16.9%、15.6%,欧美市场需求仍然强劲。“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零售商、批发商库存销售比依旧偏低,4月份非耐用品消费支出同比增速维持在较高水平。这也意味着美国需求依然处于较为旺盛的状态。”殷越说,目前海外经济尚处于疫后增长达峰的过程中,会对我国中间品的出口形成拉动。
按美元计价,5月份我国进口同比增长4.1%,4月份则为零增长,同样实现了超预期的回升。
究其原因,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主要是疫情缓解、内需回暖,拉动进口增速有所回升。王青解释,企业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带动工业生产回暖,提振企业进口需求;同时,物流堵点逐步打通,也带动进口货运量增速加快。海关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进口货运量为26311.2万吨,4月份则为25093.0万吨。
外贸显现较强韧性
出口数据的“报复性反弹”“大超预期”,显示了我国外贸强大的韧性。
专家认为,我国外贸韧性有很多因素支撑。从出口产品来看,产品质量受到国际社会认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不断增多;从出口对象来看,我国外贸“朋友圈”不断扩大,与东盟、“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往来增多;从企业类型来看,民营企业出口快速增长、比重提升。
在专家看来,出口数据的反转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的替代性较弱。“市场非常看重5月份外贸数据,因为从中可以看出疫情对外贸造成的影响,究竟是趋势性的还是暂时性的。”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说,从公布的数据来看,5月份外贸形势明显好转,这说明4月份出口增速下滑主要还是受疫情等突发因素影响,造成的影响主要是阶段性的、具备可修复特征。
在白明看来,我国供应国际市场的产能、产品的竞争力不错,国际市场对我国近年来外贸转型升级也比较认可,因此在短期供应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国外企业并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在疫情缓解后,企业快速复工复产、赶工赶产,自然就出现了“报复性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