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券、电商大促、绿色消费下乡 6月消费复苏或撬动万亿市场
时间:2022-06-09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面对疫情冲击下相对疲软的消费市场,从发放消费券、购车补贴到家电以旧换新,中央和地方近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消费措施,6月消费回暖的信号已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中有所显现。

消费是拉动国内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引擎。

面对疫情冲击下相对疲软的消费市场,从发放消费券、购车补贴到家电以旧换新,中央和地方近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消费措施,6月消费回暖的信号已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中有所显现。

受访专家表示,伴随稳经济一揽子措施的加速落地及疫情限制措施的缓解,再加上电商平台年中大促和一系列大宗商品下乡活动的影响,6月份消费复苏的速度预计会明显提升,不过更为关键的是要把稳市场主体放在核心位置,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从而提振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消费的信心。

端午假期,打响6月消费回补第一枪

端午小长假,多地消费迎来回暖“窗口期”。

国家税务总局6日发布的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端午假期全国居民商品消费平稳增长。全国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5%,粮油、果蔬、肉禽蛋奶等基本生活类消费同比增长28.4%。此外,居民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9%,家政服务、理发及美容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7.4%、12.3%;餐饮业销售收入整体恢复至上年同期的83.8%;住宿业销售收入整体恢复至上年同期的92%。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疫情多地扩散使得消费者和生产者活动都受到影响,3月份之后社会消费品总额由正转负,但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9.4%,仍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进入6月份之后,疫情形势已经有了明显好转,居民消费意愿也有望随之恢复。

“目前国内疫情已经进入扫尾阶段,北京、上海等地的商超、餐厅等线下消费场所基本恢复,加上保供稳价政策持续发力,人员和要素流动限制或明显减少,这对消费恢复形成支撑。”伍超明表示。

针对短期需求不足、消费预期不稳等问题,各部门和地方的细化政策在近期密集出台,包括通过减税、补贴手段,拉动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加大企业纾困力度,推动服务业恢复正常经营等。北京、上海等地将对今年购置、符合条件的乘用车,按要求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且年底前符合“以旧换新”条件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给予每辆车最高10000元的财政补贴。南京市除了对市内购买新能源汽车并上牌的消费者给予最高12000元补贴外,还将发放1000万元家电助力券。

此外,端午假期前后,湖北、深圳、郑州、成都等多个省市开启了一轮发放消费券的小高潮,数额从千万元到亿元不等,涵盖零售、餐饮、文化、旅游等多个行业。其中,郑州将在5月底到8月底累计发放线上线下多种类型的消费券,总计超过2亿元,为郑州史上支持力度最大。

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中心首席电子商务专家李鸣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发放消费券是政府刺激引导消费的重要手段,根据消费需求特点和政府财力水平的不同,各地消费券在使用门槛、使用条件方面各有侧重。整体上发力应当更加精准,比如重点面向消费价格弹性比较大的商品,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人群、重点场景、重点领域进行投放,如结合帮扶重点领域的小微企业,面向受疫情影响大的零售、餐饮、汽车等行业给予倾斜,针对绿色、智能产品设计专用消费券。

伍超明强调,相比发消费券或各种购物补贴,更为关键的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和提振居民消费信心。目前疫情对就业和收入的影响不会很快消失,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仍存在不确定性,这也会推高储蓄需求,对消费产生滞后间接冲击,制约消费回升力度。因此,要把稳市场主体放在核心位置,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从而提振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消费的信心。

电商大促,物流保畅成关键

适逢“618”电商大促,线上消费也将迎来年中旺季。

与往年不同的是,商家能否正常发货、转运能否稳定畅通、快件能否及时派送成为今年“618”消费提振面临的最大挑战。

一家浙江服装贸易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不少订单由于物流中转周期过长而被消费者取消,春夏服装的销售订单不到去年六成,库存积压明显,现金流一度困难。为了减少风险,自己在今年“618”大促前有意识地减少了库存备货。

不过,近期一系列快递物流保通保畅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相比4月份,快递物流的堵点问题已有所好转。近一周,全国邮政快递日均业务量已基本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6月1日正式全面复工复产的上海,更是迎来了2个月以来的快递业务最高峰。仅中通快递当天揽派量就超过300万件,恢复到常态化的80%以上。

李鸣涛表示,在当前背景下,电商企业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疫情影响下不断链,通过优化自身的选品、运输、仓储、配送过程保障商品的持续供应,让老百姓通过电商渠道可以买到需要的商品,稳住线上消费的信心。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张勇在该公司财报电话会上表示,目前为止社会物流体系相比4月已经有很大程度的恢复。如果能够在不确定的疫情态势下,确定性地保障供应链和物流的稳定和畅通,商业将可能稳定经营,消费情绪和意愿也能更好地恢复。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