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金融机构"很忙",抗疫之后会有何大作为?
时间:2022-06-07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在经历了漫长的2个月后,上海6月1日起全面有序复工复产复市,这座国际金融中心宣告回归。

随着上海全面回归,外资金融机构又忙活了起来——这轮开放下的亮点就是资管业,此前几家获批筹备开业的外资公募基金,因疫情而导致开业计划一度停滞,目前它们正加速备战开业前的现场检查;外资银行也在谋求新的发展,有的加码财富管理市场,有的则在筹划设立新的法人主体,例如证券公司、合资理财公司等,各大外资券商的招兵买马工作在疫情下也并未放缓脚步。

国际资金也逐步重返中国股市,光是6月的4个交易日,北向资金就流入超200亿元。对多数机构来说,中国的内需市场庞大,科技和碳中和的发展大潮不可逆转,中国的创业者和工作者仍是全世界最勤奋最吃苦耐劳的一群人。当赚钱效应再来之时,资本自然会再度回归。

外资公募基金备战开业

疫情期间,最为焦虑的可能就是被卡在开业边缘的外资公募基金。

截至2020年,全球排名前20的国际资产管理机构已有17家来沪展业,在中基协备案的33家外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有29家落户上海。其中的几家并非止步于私募,而是打算在内地市场大干一番,即成立100%控股的公募基金,这也与它们的全球基因相契合。

贝莱德已在去年成立了公募基金,并分别在去年9月和今年1月发行了两只产品。此外,据记者了解,路博迈目前正在等待公募基金开业前的监管现场检查,早前由于疫情而推迟;富达国际也距离公募基金开业越来越近,CEO人选已经确定。此外,亦有联博、范达、施罗德等也在去年递交了设立公募基金的申请。

“获批筹建的外资机构,要在通过监管的现场检查后才能正式开业,3月开始的疫情正好卡在了部分外资接受现场检查的时间点上,于是一拖就拖了几个月,其间资本市场也较为动荡,产品募集情况较为清淡。”某外资资管机构人士对记者表示。不过,记者也获悉,在上海复工复产后,已有外资通过线上的方式完成了现场检查。亦有机构在等待后续的线下现场检查。

在中国重新设立一家公募基金绝非易事,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招兵买马、培养和磨合团队,面对文化、制度差异,跨国沟通也占据了很多时间。之所以外资机构仍坚持推进,也正因为看到了中国广阔的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机遇。

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这也令众多正在备战中国公募市场的外资备受鼓舞。近年来,中国建设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步伐加速,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产品从无到有,布局中国未来的养老金投资事业,也是外资排除万难、在华设立公募的主因。

养老金投资是国际资管巨头做大规模的立身之本,也是资产管理人践行社会责任的一环。随着中国人口加速老龄化,未来“养老靠国家”将大概率变成“养老靠自己”,而养老金投资对资产管理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拥有几十年养老金投资经验的外资,目前也瞄准了中国这一庞大的养老市场。

养老基金投资经理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并非一般的投研人能胜任,大类资产配置和绝对收益获取能力是关键。位于上海的某外资公募基金首席投资官日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美国除了基本养老金以外,在第二支柱401K(企业退休金计划)和第三支柱IRA(个人退休金计划)方面都有成熟的发展。而国内目前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发展相对不足,相比国外还有很大的空间,现在开始公募基金就要挑起担子。

因为市场空间大,外资机构目前也具有足够的耐心。在外资公募基金开业后,关键在于逐步扩大规模,并做好基础工作,包括人才储备、投资能力建设等,以便在未来符合养老金管理人的资质。由于多资产策略或资产配置能力是养老金投资的关键,外资在这一方面有着深厚的经验积累。同时,早年美国人的退休投资严重不足,401K计划的参与率一度偏低,这也是因为他们嫌投资麻烦,由富达基金创立的“目标日期基金”(TDF)也部分解决了投资烦的问题。外资也正摩拳擦掌,希望将国际经验引入中国。

全行业加速招兵买马

除了与时间赛跑的外资公募基金,外资投行、外资银行、理财公司对中国的布局也在加速。

过去的两年间,高盛、摩根大通、瑞银、瑞信、摩根士丹利纷纷提升在华合资券商的持股比例,甚至表达出100%控股的决心。疫情一度令部分人士对这些巨头持续加码的决心产生疑虑。

不过,多家外资投行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扩招并未停止,有个别人员因家庭、工作安排等原因调动到了香港分支,但内地招聘正在加速,且越发关注本地人才的吸纳。在上海复工复产后,上述进程进一步提速。

“不仅加速招聘,而且我们还在争取其他牌照。”某投行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而无论是跨境调岗还是招聘,华尔街大行高盛对中国业务人员配置的规划并未发生变化。高盛曾在2019年制定的五年计划中将中国员工数增至600人,接近翻倍。据悉,现阶段招聘步伐已经超前于原定计划。2022年5月10日,高盛集团还宣布,任命原先常驻新加坡的莫尔斯(E.G.Morse)为中国联席主管兼中国全球市场部主管,负责拓展高盛全球市场部在华客户业务和产品方案。这也足见高盛对中国市场的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