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深度研究:深入复盘近期多样化的稳大盘政策
时间:2022-06-08 00:00:00来自:华泰证券字号:T  T

5月20日央行意外非对称下调5年期LPR后,国务院及各部委稳增长、稳大盘的政策发布明密集化。本文盘点新一轮稳增长政策的性质、体量、及可能效果。同时,我们根据已有线索,推测稳增长可能的资金来源(财政vs.

货币扩张),及其增长速度及结构的可能影响。值得强调的是,虽然政策“战鼓齐鸣”有助预期回暖,但1)复工复产进度仍是增长回升和政策有效性的最主要变量,2)货币财政宽松外,与之配合的、促进基建和地产需求回升的举措是重要抓手;3)近期仍需跟踪各项领先及高频指标来量化政策的实施力度和效果。

1.迄今为止,本轮稳大盘政策分哪些大类,体量如何

1)按渠道分,1)广义财政渠道:包括退、减税,补贴,贴息,增加财政支出,社保减免缓缴,以及国企提供的各项支持等;2)广义货币政策:包括降息、扩基础货币(再贷款、再贴现、MLF、PSL等),各类贷款、债券发行,降融资成本或融资门槛等。其中,总量调节、尤其基础货币扩张的“杠杆效应”最强;3)直接提振需求:这个工具箱中,短期功效最为显著的无疑是推进复产复工相关政策。此外,地产和基建相关需求放松也可能有效。

2)按对象分,本轮宽松主要作用于以下领域:1)稳地产;2)保市场主体、稳就业、及纾困相关政策;3)纾困及促消费;4)促基建相关政策。

2.本次宽松将以财政还是货币政策为主哪些政策可能更有成效

首先,不论是从实际效果和市场反应看,推动复产复工相关的政策对当前增长和信心的提振作用最明显。财政VS.货币政策看,当前财政政策效果可能更理想,但考虑到各项制约,新一轮的货币宽松、包括扩充基础货币性质的结构性货币政策,以及在短期进一步降息,均可能起到更大的实际作用。

此外,稳增长政策的目标/对象层面,促基建及保市场主体相关政策可能在短期更易生效,尤其前者。稳地产及直接促消费政策的有效性均可能有限。

3.稳增长的资金来源——财政更“模糊”、货币较确定市场对可能的财政资金扩充关注度更高,但不排除财政扩张的实际体量在表述上更为“模糊”——即中央和地方财政均可能在8月31日前以提前支取9-12月预算支出和赤字的形式(最高2-3万亿)补充6-8月的收支“缺口”。

货币政策层面,再贷款扩充及各项盘活存量政策,不仅在执行上制约更小,且历史上各种不同形式的基础货币投放+大行/政策性银行追加融资的形式有多轮“实战”经验,用来支持特定阶段的重点基建项目和战略性行业发展。

4.政策效果如何预判和评估

目前财政和货币政策在表述上量化的难度较高。我们维持一贯以来的框架,即月度财政赤字和社融相关指标的边际变化最能反映政策的实际执行力度。

逆周期力度外,稳增长的各项“制约”能否缓解也是影响政策可持续性和杠杆效应的重要因素。目前,除了我们去年年底列出的4大政策制约(疫情、地产周期、财政制约、海外紧缩周期)外,不排除下半年通胀走势、尤其CPI,成为新制约。

风险提示:疫情大规模反弹,本轮稳增长政策力度不足。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