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通胀之战是否会“扼住经济的咽喉”?
2021年初,刚刚就职的美国总统拜登“新官上任三把火”,一口气提出了规模高达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隐患也就此埋下。
彼时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LarrySummers)警告,如此多的刺激措施可能导致“经济过热”,拜登的提议实际上是预期经济产出缺口的3倍,而2009年的刺激措施只是缺口的一半。
萨默斯是美国知名经济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在克林顿执政时期,萨默斯曾出任美国第71任财政部长。2009年,他被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委任为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NEC)主席,负责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政策工作,如今则在哈佛大学任教。
遗憾的是,美国政府忽视了这位经济学家的多次警告。去年年初美国通胀率低于美联储2%的目标,仍处在偏低的“1时代”,萨默斯的厉声警告并未得到重视,危险的种子随后逐渐生根发芽。
通胀失控论“一语成谶”
事实上,关于通胀风险的激辩早已开始,萨默斯去年年初便对通胀风险发出了警告。
2021年初,美国政府公布了1.9万亿美元美国救援计划(AmericanRescuePlan),延长300美元/周的补充失业救济金至当年9月6日,并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给特定人群发放1400美元救济支票;延长抚养儿童的税收抵免政策。此外,该法案还向地方政府和K-12学校提供3500亿美元和1200亿美元的救济资金,疫情防控、疫苗制造和分发、房贷补贴、餐饮行业等项目也获得了数十亿至数百亿美元不等的资金。
面对萨默斯“刺激太多会导致经济过热”的质疑,去年2月美国现任财长耶伦并不买账,依旧支持政府的1.9万亿美元刺激计划,两任财长也由此展开了一场“巅峰对决”。曾任美联储主席的耶伦强调,美国通胀风险仍然低迷。“我花了很多年研究通货膨胀,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我可以告诉你们,我们拥有应对这种风险的工具。”
而萨默斯去年2月则警告称,拜登1.9万亿美元刺激计划会向经济注入过多现金,并引发通货膨胀。美联储很快将面临1970年代所遭遇的通胀挑战,可能2022年就得加息,政策基调将发生重大变化。到了去年5月,萨默斯的警告更加直白,美国应立即对宽松的经济措施采取限制,否则将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
如果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耶伦显然大错特错,但站在当时低通胀的情境下,萨默斯的警告反而成了“小众观点”,耶伦的观点得到了更多认可。
即使到了去年11月,耶伦还在强调,美国并没有失去对通胀的控制,随着供应链瓶颈、吃紧的美国劳动力市场以及新冠疫情逐步缓解和改善,她预计通胀水平将在2022年下半年恢复正常。而萨默斯则对此批评称,耶伦的预测“仅有不到一半概率能实现”。
直到今年5月31日,耶伦终于承认对通胀走势判断错误。“经济受到了意想不到的巨大冲击,这些冲击推高了能源和食品价格,供应链瓶颈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而我当时并没有完全理解。”而耶伦此举也被华尔街视为替拜登“背锅”。
在美国前财长“完胜”背后,政治羁绊可能是耶伦难以言说的苦,现任政府官员往往会受到重重制约,而“处江湖之远”的萨默斯或许更能直言不讳。
美国资深记者OwenUllmann在耶伦传记预发本中透露,私下里耶伦其实同意萨默斯的观点:太多的政府资金过快地流入了经济。耶伦曾担心1.9万亿美元的一揽子救助计划可能会加剧通胀,认为1.3万亿美元的规模更合适。耶伦曾试图将1.9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规模缩减三分之一,但最终没有成功。不过耶伦本人并未承认,她表示自己从未推动缩减拜登1.9万亿美元美国救援计划,并再度强调这一刺激计划推动了美国经济强劲复苏。
经济衰退论会再度应验吗?
萨默斯关于美国通胀的预测已经彻底应验,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是,抗通胀之战是否会“扼住经济的咽喉”?萨默斯的“经济衰退论”是否会再度应验?
尽管今年市场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才开始逐渐升温,但与通胀问题类似,萨默斯早在去年3月就警告了经济风险。萨默斯彼时批评,美联储多年来固执不升息,而是一味扩大资产负债表,点点星火正在燃烧。与此同时,美国政府1.9万亿美元刺激计划是过去40年来最不负责任的财政政策。因此,美联储未来可能会全力踩刹车,美国正面临40年来最糟糕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面临滞胀风险。
在那之后,萨默斯基本上过一段时间就会出来喊话,警告美国经济面临风险,但却并未引起重视。
如今,华尔街终于明白,萨默斯并不是在危言耸听,他的“经济衰退论”也受到更大关注。
在本月接受采访时,萨默斯直白地表示,历史表明,当通货膨胀率超过4%,失业率降到4%以下时,美国经济两年内就会出现衰退,“这很有可能是我们这一次看到的情况”。萨默斯还强调,在2021年的财政刺激措施导致需求过剩之后,美国没有工具能够平稳地使经济“软着陆”。
上世纪70年代,美国通胀率曾一度高达两位数,为遏制恶性通胀,时任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将利率前所未有地提高到了20%,最终遏制住了通胀,但付出的代价是美国GDP增速从1978年的5.5%降至了1982年的-1.8%。
从过往经验来看,美联储并非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