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9点,肖颖交完最后一版设计稿,结束了一天的线上实习。她没有休息,而是随手打开招聘APP,开始筛选招聘岗位。
肖颖是北京某高校设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延迟开学、封闭管理成为很多大学生的常态。有的人与校园匆匆一别,就走出了学生时代,以学期为单位的时间概念逐渐模糊……
又是一年毕业季。过去的三四月份,本应是春季招聘的黄金时间,但由于今年部分一线城市遭受疫情影响严重,不少企业停工停产,春季招聘“遇冷”,叠加经济下行、诸多大型企业裁员的形势,肖颖的求职之路格外坎坷。
就读于北京某211高校研二的希希最近也在找公司实习。求职的战场已不是应届毕业生的专场,一些大公司的招聘会提前接收2023届毕业生,即明年毕业的非应届生也可以参加面试,通过暑期实习提前“占位”。
同她们相比,赵宇心态相对轻松,他本科毕业后顺利读研,7年来没有经历过实习、求职。不过今年他还是在“考公”这个优先选项中折戟,如今,赵宇从一家中小型公司拿到了offer。
2022届高校毕业生有1076万人。不管是延迟就业还是提前实习,每个人的求职故事,成了时代洪流中的点点水花。
从实习到就业肖颖学的是设计专业,出于个人兴趣在找工作时也主要投了设计岗位,但竞争似乎异常激烈。
一次在某大型互联网企业面试时,HR问道:“你会用数据分析软件吗?”这大大出乎肖颖的意料:“现在做设计也要会数据分析了吗?”这场面试的结果是未通过。
肖颖目前在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设计岗位实习。“我现在实习的公司没有承诺会发offer,但入职的时候说是会有留用机会的,现在同组有四个实习生,只有一个留用的名额,大家都想留下来,所以日常工作会很‘卷’,晚上八九点下班已经是正常情况了。”
对肖颖来说,求职带给她一丝焦虑。一方面,时间不等人,毕业已经近在眼前,进出学校和公司却不方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法出校面试、线下实习;另一方面,父母和亲戚都认为从小到大一直很优秀的她,应该轻而易举找到一份好工作,以至于她和家里人通话时,对于找工作的话题总是一嘴带过。
“我很看好并珍惜目前实习的岗位,会继续争取留用的机会。”肖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求职的战场早已不是应届毕业生的专场,一些大公司的招聘已经提前接收2023年毕业生,即明年毕业的非应届生也可以参加面试,通过暑期实习提前获得工作机会。
希希就读于北京某211高校文科专业研二年级,她这段时间都忙于找大公司的暑期实习,虽然离毕业还有一年,但是怀揣“早鸟”心态的她,想通过申请暑期实习提前得到满意的工作机会。
学期刚开始,希希就四处搜集信息,关注了很多大学生求职的公众号,为即将到来的提前批招聘做准备。
“我从3月初就开始刷各种大厂的笔试题库,参加了腾讯、网易这些大厂的四五场笔试,有的通过了笔试,但在后面的多轮面试里被淘汰,有的直接在笔试之后就没有回复。总之大厂的暑期实习真的竞争很激烈。我那时候没办法放弃了提前招聘机会,开始找日常实习。”
现在,希希在一家外企广告公司实习。暑期将近,希希还想继续她的大厂实习求职之路,她说:“文科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似乎更困难,因为没有那么强的技术性,一不留神就被别人替代了,在暑期实习时多努一份力,来年秋招时就多一条路。”
近期,多所高校已着手开展2023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在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举行的“职场起航”2023届毕业生就业会议上,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向学生建议,尽早准备,认真复习,把握好时机,保持良好心态。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召开了2023届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学院党委副书记说,就业如战场,应该将职业规划的日程往前赶。
在不确定性中谋变教育部数据显示,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仅仅在北京市,今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预计达26.8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
在大环境的不确定性下,更多人倾向于选择“考公”、事业编、国企等稳定性更强的岗位。
赵宇是北京某211高校工科专业应届硕士毕业生,他也是“考公”大军中的一员。
“国考或者京考是我的第一选择,对现在流传的‘九九六’工作方式比较排斥,家里也很支持我‘考公’,所以上学期秋招的时候在全力准备公务员考试,没有时间考虑企业招聘。”赵宇说。
今年赵宇成功进入了京考公务员的面试环节,但也止步于面试。之后,赵宇开始将目光投向春季招聘。
赵宇介绍说,他和室友上学期在图书馆一起复习公务员笔试,室友在准备公考的过程中也参加了几个国企的招聘,拿到一个国企的offer。
赵宇介绍自己时说:“我是2019年本科毕业开始读研的,当时没参加过秋招、春招,去年因为参加国考错过了秋招,这学期才开始投简历找工作,大家都说‘金三银四’,但今年春招的企业少,春招后期又遇上了疫情,学校封闭管理,有时候出校面试有困难,很多企业招聘面试也停了。”
好消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