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在哪里?
时间:2022-06-05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再次到来,1076万高校毕业生将在6月陆续离校。创新高的毕业生数量叠加疫情引发的岗位需求减少,让这些毕业生在进入就业市场时面临供需矛盾。

疫情下大学生就业机会在哪里?如何全面看待青年失业率上升?大学生创业的机会和风险何在?慢就业能否成为“避风港”?近日,第一财经就上述热点问题,与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进行了深入探讨。

目前,全国各地继续把高校毕业生作为促进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正在落实中央相关文件的精神,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挖掘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基层岗位,出台了包括鼓励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在招聘时向高校毕业生重点倾斜;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按规定予以补贴等多项优惠政策。

“供需”是根本原因

第一财经: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月份青年失业率高达18.2%,如何看待这一数据?这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意味着什么?

姚凯:从全球范围来看,青年失业率都是比较高的,虽然目前我国的青年失业率高于往年,但并不算过高,而且疫情对全球的经济都造成了冲击。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就业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存活质量受到影响,提供的岗位数量有一定减少,但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却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这样就导致了大学生就业景气指数的下降。

今年高校毕业生比2021年多了167万,达到了1076万的历史新高。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经济韧性,经过防疫抗疫阶段之后,经济会进一步恢复,企业复工复产之后,可以消化一部分失业数据,国家还在出台一些针对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比如缓解大学生的还贷压力,让他们“轻装上阵”,我相信过段时间我国青年失业率的数据会出现下降。

张成刚:国际经验表明,青年失业率是要高于平均失业率的,一般是两倍左右。4月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是6.1%,青年失业率是它的三倍,是略有些不理想的,但我们也要看到青年失业率是一个波动比较大的数字,具有很强的周期性,一般在第三季度会爬到高位,第四季度会大幅回落,这其中可能会相差4、5个百分点。

供需是这一数据背后的根本原因,不仅包括今年新增加的167万毕业生,其他还包括从2020年疫情开始之后积压下来的未就业的非应届大学毕业生;以及本来打算出国留学,或是留学之后本来打算在国外工作但又回来的学生,也有几十万人;还有个原因是,三年前高职进行了“百万扩招”计划,今年是他们毕业的第一年。上面的这些原因叠加起来造成了供给增加。

需求方面则受到疫情的影响,各个行业特别是吸纳就业规模最大的服务性行业受到了较大冲击,这些行业减少了对大学生的需求。

我想和大学生说的一点是,虽然总体上青年失业率比较高,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是两种思维,宏观趋势和微观机遇不一定完全匹配,青年失业率高企并不意味着每个大学生都很难找到工作,学生重点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

冯丽娟:我在多年帮助企业招人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痛点,企业和我们反馈招人难,而学生却反馈工作不好找,青年就业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就业质量的问题,很多年轻人并不认为找到一份工作就是就业,他们要求的是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从小学开始,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就是不遗余力的,投入非常多。所以学生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如果他觉得没有满意的工作机会,就会选择考研、考编制,一年考不上甚至会选择来年再考。这种“慢就业”也是青年失业率上升的原因。

2020年疫情发生以后,不只是说供需之间,很多的企业招人的心态、大学生求职的心态上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需要我们从教育改革、学生职业观念的培养等多方面来创造就业的可能。

疫情下大学生就业机会在哪里

第一财经:目前的经济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在哪些方面有比较多的机会?国有企事业单位岗位的开发还有多少潜力?

冯丽娟:根据我们对就业市场的监测,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一些大的科技公司、新能源企业等近年来成长特别快的企业,都面临减员的压力。今年以来,由于原材料短缺、成本增加等原因,企业采取了一种降低开支的策略,在招聘上持保守态度。

但我一直强调的是,“大厂”不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学生也不应该把关注点都放在“大厂”,我国注册企业数已经上亿了,在这上亿的企业中有10%的活跃雇主,每家只需要招一个大学生,1000万大学生很快能被“消化”。

现在的企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这种转型是特别切合年轻人的。如果不是遇到疫情这么特殊的情况,青年人的就业并不困难,企业对年轻人的需求很大,真正最难就业的是35岁以上的成熟人才,他们的技能转化最辛苦,他们是属于市场上要被淘汰的那一批人。

现在大学生就业最大的痛点并不是“大厂裁员”,而是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招聘大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因为这些企业招不起也留不住大学生。如果这些中小企业一直不能很好地参与到大学生就业中来,大学生就业的问题真的是很难解决。

张成刚:现在国家出台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