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宏观*宏观经济:需要关注人民币汇率对中国通胀的传导效应吗?
时间:2022-06-01 00:00:00来自:中银证券字号:T  T

新冠疫情以来,发达国家史无前例的刺激政策和供应链断裂引发了全球大通胀。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势在必行,汇率贬值和输入型通胀的组合引发多方关注。本文将从我国汇率对物价的传导机制和实证经验来尝试回答汇率对物价的传导效应。

表象特征上,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走势与我国CPI相关性较小,有逐渐走弱的趋势;而与PPI和进出口价格的相关性较高。单一汇率变量对我国物价的解释力度偏低。在加入经济景气、货币环境和输入型通胀等相关因子后,模型解释力度显著上升。但是,结论变化不大,即汇率对PPI的影响较大,而对CPI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单向传导机制上,汇率可以直接和间接影响到我国消费者物价。由于我国进口消费占比较低,汇率直接影响CPI的力度较为有限。因而,主要以间接传导和成本推动为主。不过,传导是否通畅,仍受经济预期和货币环境影响。考虑到经济景气是影响我国物价的主导因素,加上制约汇率的货币政策对CPI和PPI的不对称传导效应,汇率对消费者物价的影响可能确实非常有限。

实证结果上,经济状况是影响我国CPI的最重要因素。汇率、输入型通胀和大宗商品均会显著影响我国PPI。由于供给侧通胀的特殊存在,我国经济景气对国内PPI影响出现较大变化,呈现典型的“类滞胀”格局。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告别了过去“大开大合、快进快出”的模式,整体稳健,似乎对CPI的影响也有所减弱。而且,我国稳增长擅长以投资为主,宽松货币环境对PPI的影响也会大于CPI。

政策建议上,当前稳增长是首要任务。即便存在宽松货币环境和汇率贬值强化国内PPI韧性、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PPI带动CPI和未来经济过热拉动CPI上行等诸多担忧,经济景气才是最核心的因素,况且这些担忧尚未实质化。做好大宗商品的稳价保供和市场价格监测有助于缓解通胀爆发的担忧,同时也可以稳定货币政策预期和加强市场信心。

风险提示:地缘政治风险,国内疫情超预期。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