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出台 多措并举保链促消费
时间:2022-06-01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当前决定今年经济走势的关键节点,国务院出台了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努力确保二季度经济实现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

《国务院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下称《通知》)5月31日正式对外发布,提出了六个方面33项具体政策措施及分工安排,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靠前发力、适当加力,确保及时落实到位,尽早对稳住经济和助企纾困等产生更大政策效应。

同日,国家发改委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有关情况,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详细解读了稳经济33条落实落细举措。

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将全力推动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尽快落地见效,着力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合理扩大有效需求,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重点领域加快复工达产,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多方发力刺激汽车消费

今年以来,受疫情多点散发、芯片短缺等因素影响,汽车消费增长承压,特别是4月份汽车供给和需求出现大幅下滑,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零售额同比下降31.6%,拉低当月社零总额同比增速2.7个百分点。稳定增加汽车消费,对推动消费复苏回升、带动汽车全产业链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在发布会上表示,正式开展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后续还将组织家电、绿色建材下乡等活动,进一步促进大宗商品消费。

据工信部官微5月31日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2022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活动时间为今年5月至12月,将在山西、吉林、江苏、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海南、四川、甘肃等地,选择三四线城市、县区举办若干场专场、巡展、企业活动。

此外,5月3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就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有关政策发布公告,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这一举措将鼓励燃油车消费,同时也是鼓励民生需求的恢复,尤其是对拉动首购和换购需求的增长意义重大。他预估,这一举措或将促进汽车消费增量200万辆。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在发布会上也提到,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出台细化落实举措,推动汽车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确保有关措施尽快落地见效,促进汽车市场持续稳定发展。重点是两方面:一是稳住增量,增加新车消费;二是盘活存量,扩大二手车流通。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对第一财经表示,刺激汽车消费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之一。汽车产业具有体量大、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影响面广、消费占比高等特点,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汽车产业对社会生产拉动作用大,每增加1单位终端需求,会带动其他产业释放近3倍的产出效果。

罗志恒认为,本轮汽车消费刺激政策工具多、力度大、范围广,将有效提振汽车消费,进而通过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拉动,加速相关行业恢复和增长。

近期,各地积极落实国家稳定增加汽车消费的部署,部分汽车限购地区如上海、深圳等城市增加了号牌指标数量,吉林、重庆等地出台了新车购置补贴、汽车以旧换新、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便利皮卡车进城等举措。盛秋平表示,随着各项相关措施落地见效,汽车消费将持续回稳复苏,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发挥积极作用。

全力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当前受疫情影响,部分工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仍然受阻,市场主体还面临较大困难。国家统计局5月31日发布的制造业PMI数据为49.6%,虽较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但仍位于荣枯线以下。反映原材料、物流成本高的调查企业比重仍超过50%。

工信部27日召开提振工业经济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全力以赴提振工业经济,为稳住经济大盘提供坚实支撑。二季度是全年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信心,加强协调督导和监测预警,以超常规力度和手段抓好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确保二季度工业经济合理增长,努力实现全年目标任务。

徐晓兰在发布会上表示,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增长引擎,产业链供应链是经济的筋骨血脉。面对疫情带来的困难挑战,工信部把畅通产业链供应链作为首要任务,建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白名单”制度并实行动态调整,搭建汽车、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协调平台,聚焦长三角等重点区域,推动关键节点企业复工复产,以点带链促进产业链畅通,以链带面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目前,纳入部级“白名单”的企业1722家,其中“专精特新”企业447家、外资合资企业214家;纳入省级“白名单”的企业2.08万家。

徐晓兰说,需要明确的是,“白名单”制度只是阶段性的应急之举,目标是全面实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