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致力于推动经济运行恢复至正常轨道。从各地政策内容来看,全方位、组合式措施是共同特点,政策服务对象涵盖从产业到个体的多层次市场主体,涉及产业、民生、区域等不同面向。
发展产业经济是地方政府稳经济的利器,各省打出了不同的地方特色。个体层面,发放补贴和稳定就业都成为促消费、保民生的有力举措;市场主体层面,中小微企业的困境得到关注,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相互配合。此外,位于长三角、珠三角的重点城市以保障物流、促进贸易等方式恢复区域经济活力。
因地制宜抓产业
地方稳经济的政策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部分地区依托自身禀赋扶植预制菜等特色产业,旅游大省打出补贴、优惠券、主题活动等措施带动人气,汽车工业、生猪养殖等当地支柱产业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点关注。
预制菜在近期的资本市场上备受瞩目,也成为地方发展特色产业的一项抓手,广东、福建、山东等地都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广东在3月底出台了“预制菜十条”,提出引导预制菜中小企业成为“专精特新”企业等举措;福建将预制菜纳入到提振餐饮消费的具体措施中,支持开展预制菜产业供需对接会、专业展会等活动;山东也在扩大内外需求的措施中提出扶持发展预制菜项目。
“‘预制菜十条’的出台,对广东预制菜产业是重大利好消息。”国联水产董事长李忠表示,科研支撑是核心,需要集结农业种养、数字化、智能化等领域龙头企业,合力会同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共建预制菜联合研发平台。
国内旅游热度被疫情冲淡,多个热门目的地纷纷捧上厚礼招徕游客。“天府之国”四川采取的措施是一次性补助,其范围不仅纳入了综合考评达标的旅行社,还细化到符合条件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全省仍在接待游客的3A级及以上民营旅游景区、被命名为天府旅游名宿等,补贴金额最高可达50万元。
同样是旅游大省的海南近日推出《促进旅游业恢复重振超常规措施》,计划集中在6、7、8三个月在岛内外旅游市场推出“十大主题活动”带旺市场,同期将发放千万优惠券、亿元大礼包。福建则将旅游、消费、餐饮文化等元素融为一体,支持各地持续开展“八闽美食嘉年华”“闽味小吃华夏行”等活动,打造闽菜品牌。
民航、餐饮等服务业直接受疫情冲击,常见于多地的帮扶名单。西安西咸新区运用现金补贴和奖励等手段稳投资,山东在餐饮、旅游、零售运输等服务业企业减免租金、服务手续费等方面新增减负230亿元;北京也针对相关行业出台了纾困扶持措施。
还有一些省份着力提振当地重点产业。汽车重镇吉林发布《稳定全省经济若干措施的通知》,专门提及多个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将推进一汽奥迪新能源汽车、吉化转型升级、一汽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中国(吉林)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车松原新能源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聚集了多家龙头猪企的四川出台生猪稳产保价措施,提出进一步强化稳定生猪产能财政支持力度。
促消费点燃烟火气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稳经济政策最直观的体验就是消费券、“红包雨”。继深圳之后,全国多个城市轮番开始促消费,覆盖从日常餐饮到汽车购置等场景,充分释放民间消费活力。
在多轮消费券“轰炸”之后,深圳市再度加码,直接“发红包”。5月30日起,深圳将通过美团平台发放3000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中签消费者获得的数字人民币红包,可在深圳市1.5万余家具备数字人民币核销功能的线下商户以及美团平台消费场景中使用。
深圳是此轮促进消费大潮中最早行动的,自“五一”假期以来已经通过京东、美团等平台向市民发放多轮消费券。此外,深圳还在5~8月期间轮动组织开展消费电子专场促销活动,对消费者购买符合条件的手机、电脑等产品,按照销售价格的15%给予补贴,每人累计最高2000元。
此举引来全国多地跟进。例如郑州举办第三届“醉美·夜郑州”消费季活动,活动将持续到8月底,其间将发放超过2亿元的各类消费券。这是郑州历史上促销费活动中持续时间最长、支持力度最大的一次。
汽车尤其新能源车是促消费中的关键发力点,广东、吉林、上海、天津、西咸新区等地都提出补贴措施。其中,上海计划年内新增非营业性客车牌照额度4万个,按照国家政策要求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2022年12月31日前,个人消费者报废或转出名下在上海市注册登记且符合相关标准的小客车,并购买纯电动汽车的,给予每辆车1万元的财政补贴。
“1万元的财政补贴对于消费者来说是直接利好,同时对上海汽车行业整体上提高销量作用明显。”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新增4万个沪牌额度,政策拉动幅度很大。如果按照平均每月1.1万张额度计算,今年剩下的7个月,车牌投放额度将增加约50%,将极大减轻消费者拍牌难度。
上海消费市场在此轮疫情中受挫,目前正在复商复市的过程中。“最新政策的公布,给了上海企业很大的信心,在市、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豫园股份复工复产工作也正在有序推进中。”豫园股份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5月28日起,上海城市名片之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