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33条"24条涉及财政,硬举措有何亮点?
时间:2022-05-31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当前处于决定全年经济走势的关键节点,为此国务院推出33条稳经济一揽子举措,其中有24项直接涉及财政部门的职责。市场对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稳经济也多有期待。

5月30日,全国财政支持稳住经济大盘工作视频会议召开,此次会议的一大要点,是向社会公开了下一步财政政策稳经济的主要举措,涵盖税收、专项债券、政府采购、支出政策、民生社保等方面。

会议要求,各地财政部门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分秒必争的行动,抢抓时间窗口,用最短的时间研究政策、吃透政策、配套政策、落实政策,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中国政法大学施正文教授告诉第一财经,稳经济财政要“挑大梁”,财政部此次会议主要还是狠抓落实各项稳经济举措,一揽子具体政策细节将会尽快对外公布并落地,从而尽快发挥政策效果,以遏制当前经济下滑势头,努力确保二季度经济实现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

1400亿元留抵退税新政将出

此次会议推出的首要财政稳经济举措,是进一步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力度,雪中送炭帮企业渡难关。

会议称,着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研究将更多行业纳入按月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一次性全额退还存量留抵税额政策范围,预计新增留抵退税1400多亿元,今年出台的各项留抵退税政策新增退税总额达到约1.64万亿元。

相比于减税降费政策,增值税留抵退税直接把资金退还到企业账上,纾困效果更加直接。

力度更大,退税规模更大、行业受益面更广,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并提振经营预期和信心。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此次留抵退税规模更大、行业受益面更广,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并提振经营预期和信心。

今年增值税留抵退税新政受益对象为符合条件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制造业等六大行业大中型企业。此次新增1400亿元留抵退税将惠及更多行业,不过目前政策细节尚未公布,市场关心留抵退税扩大至哪些行业。

施正文认为,新一轮留抵退税扩围行业预计会针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特困行业,比如餐饮、零售、旅游、民航等特困行业的符合条件大中型企业有望受益。

会议要求,加快退税进度,确保上半年基本完成小型企业以及制造业等行业中型、大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集中退还。加强库款资金保障,绝不能因为资金问题影响退税和基层“三保”。加强退税风险防范,依法严惩偷税、骗税等行为。

4月份以来,财税部门已经发文加速退还增值税留抵税额,税务总局数据显示,4月1日至5月16日,共有9796亿元留抵退税款退到企业账户。留抵退税加速也对全国财政收入造成冲击,为了缓解地方财政收支矛盾,近期财政部提前下达了明年的4000亿元专项资金,来支持地方落实退税减税和保民生。

除了增值税留抵退税加速加力外,其他一揽子减税降费缓费等举措也将加快推出。

比如,财政部明确扩大实施社保费缓缴政策,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餐饮、零售等5个特困行业缓缴养老等三项保险费政策阶段性实施至今年底,并扩围至受疫情严重冲击、行业内大面积出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其他特困行业。国务院预计今年缓缴3200亿元。

另外,会议明确,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进一步提振汽车消费。用好政府性融资担保等政策,指导督促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严格落实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不低于1万亿元的要求,下达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资金,支持扩大融资担保业务规模、降低担保费率。

加快支出进度和发债

积极财政政策发力一大关键,在于扩大支出,这一方面有利于保民生,另一方面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此次会议要求,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尽早发挥资金和政策效益。

今年4月份受疫情冲击和增值税留抵退税规模超预期,收入下滑拖累财政支出发力,财政支出进度有所放缓。财政部数据显示,1-4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93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这一增速较一季度明显回落。

会议要求,中央财政要推动有关转移支付尽快下达,各地要强化预算执行管理,把支出进度提上来。加紧推进已纳入年度计划安排的重大工程建设,用好已下达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施正文表示,财政支出进度提速对稳经济十分重要。当前受疫情冲击等影响,急需财政支出提速,来扩大有效投资和需求,来提振市场信心。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明显提速,有利于稳投资稳经济。

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5月27日,全国地方已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1.85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约1.36万亿元,占已下达限额的54%。

会议要求,要继续做好疫情期间地方债代操作工作,省级财政部门要抓紧调整专项债券发行计划,合理选择发行时间,加快支出进度,确保今年新增专项债券在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力争在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

罗志恒表示,根据此次会议部署,退税节奏更靠前,专项债发行、使用和财政支出更快,这将有利于尽快促进经济企稳回升。

多位财税专家告诉第一财经,预计今年3.65万亿元新增专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