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深圳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深圳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量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文件指出,要持续强化对工业经济的政策与服务供给,进一步增强深圳工业经济在更高区位运行能力,开创工业立市新格局、争创制造强市新优势。
《措施》共分为8大部分30条,从工业投资结构、要素供给体系、发展格局、发展战略、产业链供应链运转机制、税收减免政策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本报曾在3月底发布特稿《深度|“深圳速度”何以减缓?如何突围?》,文章指出,在深圳经济增速放缓的当下,作为地区优秀企业群体代表的上市公司,频频将募投项目外迁,以深圳制造业重镇宝安区2021年登陆A股市场的13家企业为例,这些企业虽然总部在宝安,但IPO募投项目大多在外地,仅有2家公司的募投项目在深圳。此外,再融资方面,2021年深圳地区上市公司前五大再融资资金投向大部分也不在深圳。这是深圳GDP减速背后值得关注的信号。
而此次《措施》提出,鼓励重点企业扩大在深工业投资,建立优质募投项目投资协商机制,引导上市、拟上市企业募投项目在深布局。
我们来看《措施》重点表述:
1.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市落地建设10—15个百亿级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10—15个总投资30亿元以上重大能源项目。
2.鼓励重点企业扩大在深工业投资,建立优质募投项目投资协商机制,引导上市、拟上市企业募投项目在深布局。
3.市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相关区大力引进高端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
4.优化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审批服务,全面推行“拿地即开工”模式。
5.研究推动“工业上楼”新模式,以“准成本”模式供应工业空间,为企业提供拎包入驻和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制定工业用房租金参考价格体系。
6.按照“一集群一基金”配置原则,加快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专业化投资基金;出台支持风投创投机构发展政策,建设国际风投创投机构集聚区;实施“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程”,搭建“星耀鹏城”企业上市一站式服务平台。
7.大力培育引进工业电商平台,开展工业企业与工业电商平台对接活动,提升工业企业网上采购率及销售率。
8.加快建设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促进关键元器件供应量价稳定。
9.支持工业企业参与共建重点实验室,通过联合攻关等方式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和市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攻关项目。
10.出台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建立国家、省、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梯队,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快速成长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形成更高质量的工业投资结构
《措施》提出,加快重大工业项目规划建设。狠抓高端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投资,在集成电路、超高清显示、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具有产业链引领作用的重大项目。适度超前推进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大电厂、电网、油田勘探开发、LNG接收站、海上风电、光伏、生物质能、储能和氢能等领域重大项目投资建设力度。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市落地建设10—15个百亿级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10—15个总投资30亿元以上重大能源项目。
此外,要加强高端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围绕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大招商力度,梳理招商目标企业清单,提升精准招商水平。制作全市产业地图,做好项目投资要素资源的投入产出评价。鼓励各区向市产业主管部门提供制造业重大项目线索,鼓励产业基金引进高端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鼓励园区服务机构引进高端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鼓励重点企业扩大在深工业投资,建立优质募投项目投资协商机制,引导上市、拟上市企业募投项目在深布局。
《措施》还提及,加大高端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奖补力度。市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相关区大力引进高端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对落地深汕特别合作区的高端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可参照省制造业重大项目投资政策给予叠加资助。
搭建更强有力的要素供给体系
《措施》提出,要搭建更强有力的要素供给体系,从产业用地、产业用房、用电、用工、融资等多维度给出具体的对策。
首先,加强产业用地资源保障。稳定工业用地规模,加快推进两个百平方公里级高品质产业空间建设,“十四五”期间完成约20平方公里成规模产业空间土地整备,有序推进25平方公里高品质产业空间连片改造,进一步降低“工改M1”项目审批门槛,优化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审批服务,全面推行“拿地即开工”模式。
其次,加大优质产业用房供给。加快推进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规划建设,研究推动“工业上楼”新模式。为企业提供拎包入驻和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制定工业用房租金参考价格体系,纳入深圳市产业用地用房供需服务平台管理的政策性工业用房,按照产业用房管理办法确定租期和租金,引导股份合作公司等市场主体参照执行。
在企业间接融资服务方面,引导金融机构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推广无还本续贷、提高纯信用贷款比例等方式支持工业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