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上午,应聘北京市乡村振兴协理员的高校毕业生,将进行线上考试。
今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的精神,北京市组织2022年招聘北京生源应届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支农工作,担任乡村振兴协理员。
“乡村振兴协理员”岗位,自2019年即开始招聘。2019年招聘400人,2020年522人,2021年508人,2022年461人。由于今年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1000万,成为“最难就业季”,这一持续招聘大学生到农村助力乡村振兴的项目,被网络舆论拿来跟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做对比,认为这是新时期的“上山下乡”。
据第一财经记者采访多位专家,认为这是完全不客观的,二者有着根本区别。而且缺乏人才成为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同时,随着乡村价值的提升,乡村产业开始多元化,逐渐具备了吸引人才的条件,乡村与有志扎根农村、服务乡村振兴的青年人才存在着双向吸引、互相需要。
招聘“乡村振兴协理员”的背景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要“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鼓励高校毕业生下乡创新创业”。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陆继霞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客观来讲,农村发展需要懂得新技术、适应新发展、能为乡村增添新动力的群体,而这也为招聘高校毕业生担任“乡村振兴协理员”政策的出台提供了政策依据。因此,这应该是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基层人才,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干事创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一直都是全社会发展的短板,为了加强乡村的建设,党和政府出台了许多乡村人才扶持政策,比如“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政策。自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进一步加大了乡村对人才的需求。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青年理论研究小组研究人员刘洋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乡村振兴协理员就是加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乡村人才扶持政策、加大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保障的重要之举。高校毕业生素质较高、富有干事热情,对提升基层组织乡村治理能力作用比较突出,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也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团总支书记、助理研究员倪坤晓称,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正是基于人才短缺的客观现实,北京市作出了招聘乡村振兴协理员的政策部署。
大学生需要就业机会,农村缺乏高素质人才,“乡村振兴协理员”的招聘,也是为了解决双向需求,但是却被网上舆论解读为新时期的“上山下乡”。
陆继霞认为,北京市招聘“乡村振兴协理员”岗位,本质上是因为乡村高素质人才缺口和大学生就业困难之前存在双向需求。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多重原因使得乡村人才大量流失,缺乏人才成为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看到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
她说,随着乡村价值的提升,乡村产业开始多元化,逐渐具备了吸引人才的条件,乡村与有志扎根农村、服务乡村振兴的青年人才存在着双向吸引、互相需要,而并非政府单方面动员的政治动员。所招聘的也是有志于扎根农村、服务乡村振兴的高校毕业生,以满足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此外,经考试录用后,上岗的乡村振兴协理员享受国家及北京市相关优惠政策,并设有考核奖励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这也与“上山下乡”时期有着根本性的差别。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乡村人才振兴研究课题组研究人员雷泽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如果仅从形式上看,“乡村振兴协理员”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都是安排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工作,但实际上,“上山下乡”的目的是让知识青年接受再教育,而“乡村振兴协理员”是让高素质人才发挥自身才能带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一个是接受教育,一个是帮助发展,二者有着本质区别。
“乡村振兴协理员”的特点
对比“乡村振兴协理员”跟以往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的区别,倪坤晓认为,主要由三方面的区别。
一是任期不同。根据规定,高校毕业生经过公开招聘,成为“乡村振兴协理员”后,将与所在乡镇签订劳动合同,合同期为5年,在基层服务年限计算为工龄。“乡村振兴协理员”列入北京市“三支一扶”计划,任满1个合同期且考核合格的,颁发《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享受国家及本市相关优惠政策。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