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想到,这个日记能够写到第六十天。
3月下旬,疫情形势日益严峻,3月28日凌晨,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终于开启封城模式,并启动全市新一轮核酸筛查工作。第一财经的报道团队也迅速做出调整,在魔都疫情防控战上投入重兵。为了提高报道影响力,每天的重点报道我们也通过海报和微信视频号形式加大了推广力度。
作为总编辑,我起初在朋友圈发日记的目的只是为了推广这些海报,同时也留下一份记录,所以最开始那几天,简单到只是记一下日子,有时候简单介绍一下当天的重要报道。
回溯这些文字,我才发现最初的日子显然有点“云淡风轻”,对事态的严重性显然预估不足。随着封控的持续,我看到文字逐步从简到繁,从轻到重,话题也越来越涉及到一些尖锐的矛盾,和表面近乎无解的深层次问题。
时间流、政策流、事件流和公众的情绪流在不断地纠缠、交织、共振和放大,我们的报道和每天的日记就像穿上了红舞鞋,一点都停歇不下来。
3月28日
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从3月28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新一轮切块式、网格化核酸筛查。第1天。
3月29日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上海市部分单位、社区实行封控管理,粮、油、肉、蛋、菜等重要民生商品需求激增。第2天。
3月30日
上午发布会宣布,在浦东、浦南及毗邻区域共完成910万人的核酸检测,在浦西区域的非重点区域开展抗原筛查,共筛查1087万人,均发现一定数量的检测结果异常人员。近日来,上海每日新增感染者持续高位,全市医疗卫生系统承受了巨大压力。目前,市、区两级已启用一批集中隔离收治场所,另有多个大型场馆在改建中。第3天。
3月31日
2000人睡在商飞,张江肿瘤药生产不能停,一个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的超市店长。第4天。
4月1日
浦西静止。第5天。
4月2日
千万人的核酸数据怎么快速处理?中小企业如何纾困?千人驻场为了保障机场客货运!第6天。
4月3日
关键时刻来临,确定性在增加。第7天。
4月4日
今天,几乎每个人都出了门,久违的阳光打在身上,你在,我也在!第8天。
4月5日
方舱有了亲子模式、保供给有哪些堵点要打通?一个月没回家的快递小哥,一个乐观的方舱女生……今天和朋友讲不要再争论了,那些都是纸上谈兵,无论哪种模式都要想想我们准备好了没有!今天的攻坚和付出对未来可能是最好的启发。第9天。
4月6日
保供怎么更好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离开方舱后居家还是去酒店?一个每天工作20小时的物业经理。在每个人的努力下,期待保障这个2500万人超大城市的齿轮能够重新咬合。第10天。
4月7日
疫情在最严峻阶段,堵点在逐步打通,除了保供,还有很多新冒出来的难题,比如房贷,比如各类困难群体的经营和生活压力,好在相关政策都在陆续出台。第11天。
4月8日
生命至上,民生为本!这是无数企业、专业人士、医护和社区志愿者们连续奋战,全力守“沪”背后的最大动力。第12天。
4月9日
痊愈者能够被顺利转运了,区里的干部下沉社区了,电商大仓要应开尽开了,快递小哥们可以走出封控区了,这个被封锁的春天开始有了夏天的味道。第13天。
4月10日
大城市面对灾害,除了市民的自助能力之外,发挥社区的共助能力和市场主体的规模化专业化救助能力也是关键。这次我们看到了很多社区救援组织填补了巨大的求助盲点,也看到了市场主体一旦被松绑之后释放的巨大能力和效率。
抗疫是一场持久战,对下一阶段的抗疫体系建设,这些都是重要的启示。第14天。
4月11日
经过了多轮全市大筛查之后,三区划分首批名单公布了。在流动和封控中怎么能够找到平衡,付出“最小的代价”?尤其是接下来封控区管控区的保供保医,需要更多像菜鸟“助老专车”、中山医院“e心门诊”这样的服务,爱心、专心加用心,才能切实解决市民急难愁盼的问题。第15天。
4月12日
有企业表示:“所幸公司客户稳定,订单确定性强,如果物流问题能够解决,公司面临的材料供应和出货问题应该可以马上得到缓解,实现客户订单的交付,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目前关键看疫情封控究竟要延续多久。”第16天。
4月13日
“在毫无征兆的应急事件发生之际,基于政府购买服务的特殊群体社会福利输送体系显示出其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需对这样的服务输送体系进行反思。有必要建立以社区为输送主体并且以特殊群体为援助对象的社会服务精准化输送体系。”第17天。
4月14日
高强度防疫一定伴随次生灾害,怎么抉择?其实这道考题不是非此即彼的二选一,在一财关于急救病人和院感风险之间如何平衡的报道里,好几家大医院就给出了很好的做法,虽然这些探索非常繁复和艰辛,但是这就是绣花针精神的具体体现。越是艰难时刻,越需要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第18天。
4月15日
大城抗疫,所有主体都是唇齿相依,彼此承载,相互支撑。无论是小哥还是志愿者,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科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