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引发各方关注,劳动者参与劳动时间变长、高才低就、慢就业等多种现象的出现,折射了就业市场面临的严峻形势。通过梳理当下劳动力市场的典型现象,并分析原因,本文认为总量增速下行、资本驱动发展、劳动力升级速度高于生产率增速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为解决就业问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做大总量,提升企业技术需求,提高劳动力队伍与企业需求的匹配程度,提升生产率,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现阶段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现象
1.劳动者劳动参与时间变长。
近年来,我国就业人员的平均工作时间逐渐变长,自2018年6月份起有统计的近4年时间,就业人员工作时间由45.9小时提高至2022年3月的47.3小时,受疫情影响较小的2021年10月平均工作时间达48.6小时,比2018年6月增加5.9%。
2.高才低就——人才本身的技术能力与劳动需求不匹配。
近期有较多反映高学历劳动者追逐某个较为普通职位的媒体报道,标题如“街道办城管拟录用某大博士”“名牌大学毕业生争抢生产流水线岗位”等。智联招聘调研数据也显示,2022年毕业生平均期望月薪6295元,比去年的6711元下降约6%,侧面反映了当下人才下沉,向本身能力以下的区域寻求工作机会的情况。
3.毕业生慢就业,寻求公职岗位和考研的比例增加。
近年来更多应届毕业生开始选择自由职业,或者“慢就业”。慢就业是指毕业后既不就业也不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等方式慢慢考虑人生道路。《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18.6%的应届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同比上升2.8个百分点;15.9%选择慢就业,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同时,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212.3万人,考研人数457万人,分别比2021年增加61.1万人、80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原因分析
1.总量增速下行与劳动力供给刚性。
近年来,受疫情冲击和三重压力影响,经济增长面临压力,总量增速降低,作用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端的企业响应更快,企业根据经济市场环境灵活决策,缩减招聘规模,而供给端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增长,呈现供给刚性,导致供给过剩。比较2009年来GDP实际增速与高校毕业生增速可发现,两者均呈现略微下行趋势,但GDP下行的幅度更大。同时由于进入企业后被裁员可能性增加,公职工作更受欢迎。
劳动力供给随着人口老龄化、高校扩招放缓将有所减少,但劳动力需求仍需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形成支撑。
2.资本驱动型增长,劳动力升级速度高于生产率增速。
总产出的贡献主要来自三个因素:资本、技术、劳动。改革开放40多年来,资本的要素贡献率不断上升,最近15年的平均增速快于之前。TFP(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在2002~2007年期间触顶后逐步下降,劳动的贡献持续下降。
同时,劳动者队伍升级速度快于生产率增速,根据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持续上升,增速在2010年达峰,2020年比2010年仍增长63.16%;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上升,2020年比2010年增长9.14%,而TFP增速自2007年后处于低位,2008~2018年264个地级以上城市TFP平均增速为0.54%。
由于资本要素贡献率持续上升,劳动力升级速度快于产业升级速度,企业对高技术劳动需求不足,劳动者被迫向下寻求工作机会,造成就业市场高才低就,人才下沉;同时资本推动的项目需要相应数量的劳动数量投入而非劳动质量的投入,造成劳动时间延长;最后由于对高技术劳动需求不足,高技术劳动者对应的合适岗位较少,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不进入就业市场,通过延长搜寻合适岗位的时间,寻找适配性较高的工作,所以考研、慢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增加。
破局——技术、创新驱动契合劳动力市场升级
解决劳动力市场问题,既需要从劳动力市场本身入手,更要从经济增长这一根本因素着手,通过技术驱动实现接续发展,做大经济总量实现人才需求的数量提升;同时实现人才需求质量升级,契合人才队伍供给。资本驱动的发展模式面临边际递减效应、偿债压力,造成了就业的结构性问题。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实现从重视数量到提升质量,从规模扩张到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多个维度的发展模式转变。
1.各国技术驱动转型路径。
各国成功实现技术驱动转型的经验和路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概括而言主要有“政府+大企业”模式,如韩国等;“政府+研究型大学+企业”模式,如美国等;“政府+企业+应用型大学”模式,如德国等。
韩国的“政府+大企业”模式,主要由于韩国的早期工业化是政府主导,政府通过五年计划、出口导向等实现了工业基础建立,但政府过度干预和支持大企业集团发展,导致财阀势力形成,大企业主导经济发展,并在产业升级中承担重要角色。
韩国于1997年制订科技革新计划,政府提出提高研发投入、从跟踪模仿向科技前沿转变,在2009年启动绿色增长计划,将绿色技术等17项新兴产业列为新增长动力,支持智能汽车、5G、智能机器人等新制造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