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关键的是要提振民企信心,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以市场化方式配置资源。
青年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一直不容乐观,尤其是今年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从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强化不断线就业服务,简化优化求职就业手续等方面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
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讲席教授金李长期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期人才培养,而且是直接影响社会民生的大事。他建议国家当前要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地妥善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安置问题。
金李从保市场主体与保就业的关系,深入挖掘哪些行业还有吸纳就业空间,实施研究生特别扩招等在内的救济措施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
保住市场主体才能保住就业
《21世纪》:民营企业是吸纳大学生就业最大的主体,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叠加部分中小企业经营难,对此有何建议?
金李:保住市场主体才能保住就业。企业尤其是民企是吸收大学生就业的主力。虽然短期纾困可以靠政府、国企和事业单位,但是长期看新增就业基本靠民营企业。
目前很多企业经营困难,无力提供新就业机会。过去大学生就业招聘的几个发动机,包括互联网、教育培训和房地产相关行业以及部分金融行业遇到巨大压力,而经济下行叠加人力资本不断上涨,加上疫情冲击供应链和部分民营企业家信心不足,都导致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老板不愿招人。
要针对不同企业的实际困难提出有针对性对策为企业纾困。最关键的是要提振民企信心,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以市场化方式配置资源。
同时建议大幅降低企业校招成本,一要给校招提供五险一金补贴,或政府承担相关成本。具体执行中,可提供无息贷款,在满足一定条件后豁免本金偿还。不建议直接给毕业生提高失业救济,要用以工代赈方式让年轻人动起来,不与社会脱节。
二要系统解决好就业市场中的断点堵点,如大学生求职受到疫情限制,很多企业没法进校园和学生见面,要让企业尽快有序入校招生。除了各种招聘网站,各地人社局或者行业协会可以组织更多专门的招聘会、双选会,做好企业和高校毕业生招聘就业的桥梁。根据疫情情况,可适当延长今年校招时间。
《21世纪》:现在网上流行一种言论,有的年轻人反感“加班”,拒绝工作单位“压榨”,声称要“搞垮老板”。姑且不论其真实性,至少反映了现在年轻人就业的一种情绪,如何评价这种工作观,当前就业形势下和谐的雇主与员工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金李:近年来,国家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维护劳动者就业权益、规范发展人力资源市场等方面作出了规定,这些举措很有必要,应该坚决贯彻落实。
需要注意的是,过去有的民营企业家付出很多,回报更大,这个群体的收入比普通员工的收入高很多,但在当前形势下,部分民营企业家信心不足,如果没有和谐、团结的工作环境,企业垮了同样会伤害到广大青年就业者。还是要强调保住市场主体才能保住就业,一定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扭转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的局面。
哪些行业提供更多就业可能
《21世纪》: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键是要新增就业岗位,你在2020年时就曾建议由国家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财富管理培训,一方面有利于精准防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现在,仍有行业的就业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对此你有何建议?
金李:要系统地研判新增就业问题,千方百计地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条件,要深入研究哪些行业还有提供更多毕业生就业的可能。虽然经济总体下行,但有些行业受到冲击较小,部分行业还在逆势上涨。
目前,民企有几个吸纳就业较好的行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以及智能制造,尤其是汽车制造行业。基层的社区抗疫需求短期可以提供给毕业生很多的工作机会,这些机会有利于新毕业的大学生接触基层。
智能制造企业不少都在二线或三线城市,比如南通、常熟等,非常缺人,但很多大学生宁愿呆在一线城市,存在地域上的错配。
疫情之下,部分创新创业领域也存在新增就业机会,如外贸和跨境电商发展势头良好,是少数受疫情影响较小的行业,属于高素质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毕业生在这些行业可以找到不少机会,无论是加入现有企业还是创业开店铺,门槛都不高。
同时,要鼓励发展部分不那么高端,但是能吸收较多就业的产业。比如当前幼儿园、小学的生均教师比低,应补足。城乡医院护士总量不够,不能再靠农民工型护工,可以培训部分普通本科毕业生来替代。经过本次疫情,城乡村社干部素质和数量都显不足,应补充力量。还可以政府给予一定时限的基薪补助形式,鼓励制造业企业招收大学毕业生。
《21世纪》:平台经济可以吸纳一定校招生,也可以带来大量灵活就业。然而近年来,由于资本无序扩张带来垄断和不正当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