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消息,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召开,决定实施33项针对性强、有力有效的区间调控举措,稳住经济基本盘,从财政、金融、投资、消费、产业链、能源、就业和房地产等8个方面进行大力度调节。
1.财政政策加码全力支持小微企业和保就业。
扩大全年退税总额是重要看点之一。会议指出,全年退减税总量在年初预算的2.5万亿元基础上再增加1400亿元,主要用于留抵退税,这是当前疫情冲击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一项重要举措。留抵退税的支持行业范围与支持额度同步增加,6月30日前完成小微企业增量与存量留抵退税,由原来的小微企业扩围至符合条件的中型企业,在制造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生态环保、电力燃气、交通运输等行业可能进一步扩展至零售、餐饮、旅游等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将进一步提振稳增长信心,支持企业纾困。
延长缓缴社保费时间和扩展缓缴行业范围,使更多行业小微企业更长时间受惠。会议提出,缓缴社保费用政策由原来的6月继续延长至年底,免收滞纳金,主要涉及到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餐饮、零售、旅游、公路水路铁路运输、民航等5个特困行业的养老、失业、工伤三项保险费;同时还将社保费缓缴政策扩围至其他特困行业,可能还会扩围至制造业、房地产业、酒店服务业、文化娱乐业,预计今年缓缴3200亿元。
新增1万亿元以上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合作业务,有助于更大力度地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会议要求扩大再担保规模,将有力配合货币政策在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特困行业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由国家提供再担保,缓解相关企业因抵押资产质量不满足贷款条件、还款来源单一、经营难度加大等带来的融资难题。通过扩大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还将可能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基建、制造业等国民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
加快专项债使用进度,支持范围扩展至新基建。截至5月23日,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已达到年初额度的一半,超过1.6万亿元,专项债资金投资落地进程也在不断加快,要求在今年8月底前基本使用到位。此次会议还提出专项债将支持新型基础设施,一方面可能是国家战略导向支持,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相关技术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大多数尚处于研发阶段,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专项债资金应予以支持;另一方面可能是传统基建项目补充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年初专项债发行进度明显加快,储备项目已大部分完成债券发行,需要补充新基建项目,参与到稳增长中来。
2.金融政策多方位支持信贷恢复。
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2022年1月1日起,央行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此次会议提出额度与支持比例增加一倍,此前的400亿元额度将增至800亿元,对金融机构延期贷款本金的激励比例也由1%增至2%,将有效推动小微企业贷款延期。2021年末,该工具带动了2.17万亿元的信贷资金延期。今年额度与激励比例同时翻倍,加上降准等多项货币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此次调整小微企业贷款的总体延期规模增长可能不止2倍,有望实现超过5万亿元贷款延期,能大幅度缓解疫情冲击下企业的资金压力,实现有效纾困效果。
商业汇票承兑期限由1年缩短至6个月。商业汇票业务是企业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的重要工具,此次缩短期限至半年,一方面将加快现有未贴现商业汇票的周转速度,加快资金的使用效率,缓解当前企业的流动性压力。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要规范商业承兑汇票使用。此次会议提出缩短期限,可以加快商业汇票承兑,较大力度支持清偿拖欠款项,加快企业上下游及相关产业链间的资金流动。另一方面将有效推动商业汇票相关融资规模扩张。2021年全年累计承兑票据金额约9万亿元,贴现金额约15万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超过3万亿元。较低的商业汇票承兑期限可以降低开具汇票的相关风险,能较大规模地推动商业汇票业务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具便利性的融资渠道。
支持中小微企业与居民贷款延期,支持平台经济境内外上市融资。当前疫情冲击下,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交通运输从业人员等收入下降明显,还贷压力较大,此次延期可以有效缓解其较大的还款压力。金融政策还将推进平台企业合法合规境内外上市。平台经济是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贯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稳增长、稳就业的重要载体,今年政治局会议也提出要支持平台经济发展。此次国常会支持平台企业上市融资是一项重要的积极信号,推动平台经济发展,可以有效缓解就业与稳增长压力。
3.加快基建扩大有效投资。
会议提出要扩大有效投资,明确专项债的使用期限和范围,引导银行提供规模性长期贷款,优化项目审批。基建投资仍是当前稳增长的“压舱石”。明确专项债的使用时间和范围,既能够推动基建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又能增强专项债投资效益,进一步提升投资有效性。项目审批优化有利于项目始终保持充沛状态,缓解资金无法匹配到项目的窘境。融资得到充足保障之下,能调动更多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性,拉动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