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日,《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后简称《方案》)印发。围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案》提出12项重点任务。
中央农办负责人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这12项重点任务概括为“183”行动。“1”就是制定一个规划,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8”指实施八大工程,加强农村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涉及道路、供水、能源、物流、信息化、综合服务、农房和农村人居环境等;“3”即健全三个体系,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
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上述负责人指出,制定出台《方案》,对进一步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助于推动确立乡村建设的工作导向、推动健全乡村建设的实施机制、推动乡村建设政策集成要素集聚。
推进农村八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
“近些年我们村修了村村通,通了自来水,铺设了燃气管路,推进了‘厕所革命’,网络和物流也比较顺畅。”一位老家在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保贤庄村的居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感慨家乡变化。
与此同时,该居民反映老家乡村建设也面临一些问题。
如村内公路都是水泥路,质量欠佳,“晒一晒冻一冻,一两年路面就裂了、碎了,现在路面坑坑洼洼”;如村里虽铺设了自来水管道,但由于地区缺水,每天仅中午供应两小时自来水,村民们抓紧供水时间抽水囤水;再如相关部门未考虑当地实际,强行改旱厕为马桶,未配套相应的冲水装置和排水设施,“一下大雨就容易淹村子”等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魏后凯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整体来看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有很大改善。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质量、配套和运营管理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霞举例,农村在环境卫生设施、供水设施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缺口,城乡、不同地区、不同级别行政区之间存在差异。
“从设施普及率来看,城、镇、乡、村各级设施普及率依次递减,东、中、西部地区的设施普及率依次递减。”赵霞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谈道。
为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方案》明确要实施八大工程,加强农村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覆盖道路、供水、能源、物流、信息化、综合服务、农房和农村人居环境等8个方面。
近两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任务持续推进,并提出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方案》将乡村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和要素进行集成、集聚,更细致也更系统地部署。
补齐农村道路、物流、信息化等短板
从内容页面布局看,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位于《方案》八大工程之首。
“要想富,先修路”的俚语流传甚广,修路是打通乡村发展脉络的重要方式。《方案》提出一方面要推进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推进乡镇对外快速骨干公路建设,有序推进村庄公路改造,符合条件的地区城市公交线路要向周边重点村镇延伸等等。
农村要发展,不仅要打通道路,还要打通物流。“农村物流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赵霞强调。随着农村电商迅猛发展,农村物流需求不断扩大,物流末端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加强农村物流建设,赵霞认为一方面能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其在流通中的附加值,;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电商发展,有力助推产业融合、城乡融合;还能带动农村就业,进一步推动农村组织化、社会化。
因而除了水电气路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外,《方案》明确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包括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发展产地冷藏保鲜,推进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完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等等。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截至去年11月,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到去年年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2.84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数字乡村建设取得良好进展。
《方案》也将农村信息化作为重点任务之一,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数据建设等等。
赵霞谈道,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渗透到农业生产、消费、市场等各个具体环节,有利于加速对传统农业改造,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
针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出现的前述问题,赵霞认为应该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
如针对道路用料质量差的问题,要做到制度和管理规范化,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完善工程监督考核机制,严格执行工程验收标准。
如针对厕所改造“一刀切”问题,要深入了解当地居民的厕所改造需求,完善厕所改造标准,在此基础上修订基层干部的工作考评标准,且不以工作量为考评的唯一标准。
再如针对重建轻管等问题,赵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