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挑战下的"历史转折点": 达沃斯论坛力促"合作" 全球经济能否逆境重生?
时间:2022-05-24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世界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全球商业和政府领导人需要共同努力,制定长期的政策和战略,振兴遭受重创的全球经济,巩固在推进第四次工业革命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人类所面临的最大威胁。

因疫情中断两年后,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达沃斯论坛)终于重返线下。

在全球面临能源危机、粮食危机、滞胀风险、疫情等重重挑战之际,达沃斯论坛于5月22日至26日在瑞士小镇达沃斯举行,主题为“历史转折点:政府政策和商业战略”,将聚焦影响多极世界的“前所未有”的地缘经济挑战。

由于今年线下会议会期从1月推迟到5月,前往达沃斯的与会者看到的不再是奇妙的冰雪世界,而是繁花盛开、绿意葱茏的春日美景。

本届年会将侧重于六大议题,分别是:促进全球和区域合作,保障经济复苏和塑造新的增长时代,建设健康和公平的社会,保护气候、粮食和自然,推动工业转型,充分利用第四次工业革命。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表示,本届年会是全球领导者在新形势下首次举行峰会,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该会议将是世界经济论坛成立50多年来最及时、最重要的一次年会。当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是前所未有的,论坛将聚集全球社会各界重要领导人,探讨政府政策和商业战略。

动荡局势下“合作”成重中之重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达沃斯论坛把“促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放到所有议程的最前列,并在众多会议中占据了很大比重。全球化的未来、保障全球科学合作、避免全球粮食危机、全球网络安全展望、冷战2.0、经济武器:制裁的用途和有效性等议题发人深省。

世界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全球商业和政府领导人需要共同努力,制定长期的政策和战略,振兴遭受重创的全球经济,巩固在推进第四次工业革命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人类所面临的最大威胁。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目前全球经济复苏不同步,开放和合作比较困难,正是在这一特殊挑战下,达沃斯论坛才更加强调促进全球和区域合作。

根据达沃斯论坛官方网站,今年有超过2000名来自各国的代表亲赴达沃斯参会。在300位政府代表中,预计将有5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会,分享他们对世界的愿景。超过1250名来自私营部门的领导者将参加会议,还有近100名全球创新者和技术先锋也将出席。

此外,来自非政府组织、社会企业家、学术界、劳工组织、信仰和宗教团体的200多名领导者,以及400多名媒体领袖和报道记者,将作为社会组织的代表参与会议。年会还将汇集年轻一代,论坛全球杰出青年和全球青年领袖社区的100名成员将参加会议。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表示,随着疫情等因素塑造着一个多极世界,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将是第一次将全球领导人聚集在一起的峰会,“来自政界、商界、公民社会和媒体的近2500名代表亲自来到这里,这表明我们需要一个可信赖、非正式、以行动为导向的全球平台,共同应对危机重重的世界中的各种问题。”

供应链冲击亟待解决

自乌克兰局势今年2月24日升级之后,本已遭遇疫情冲击的全球供应链更是“雪上加霜”,乌克兰局势下的供应链问题也成了本次达沃斯论坛的焦点议题之一。

牛津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学家LloydChan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地缘冲突导致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供应中断,加剧了更大的通胀压力,全球供应链压力再次上升。鉴于冲突还没有结束的迹象,预计全球供应压力将持续到2023年,即使未来冲突结束,制裁也不会很快解除,商品贸易不会很快恢复正常。

在地缘局势进一步冲击下,欧洲正面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最严峻的能源危机。达沃斯论坛建议,公共和私营部门必须紧急行动起来,确保能源系统实现富有韧性的转型。各国必须努力在两大领域实现多元化——长期来看,要实现国内能源结构的多元化;短期来看,要实现所用燃料和能源供应商的多元化。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2年《推动能源系统有效转型》报告,为了加快向清洁能源供应和需求转型,更多国家需要制定具有约束力的气候承诺,打造国内和区域能源系统的长期愿景,吸引私营部门投资者参与脱碳项目,并帮助消费者和劳动力积极适应新变化。

世界经济论坛能源、材料和基础设施基准分析项目总监EspenMehlum认为:“当前这场能源危机恰好凸显了能源对人类和经济的重要性。此刻的关键任务在于,在继续加大气候行动力度的同时,消除已经变得显而易见的结构性风险,而政策和投资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任务的成败。如果能够优先提升能源效率,加大对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清洁氢能和新型核能的投资力度,就可以增强能源系统的韧性,并且同时有助于实现减排目标。”

当然,地缘局势的影响绝不仅限于能源领域。LloydChan表示,全球范围内一系列制造活动将受到进一步的供应冲击,特别是那些已经面临严重短缺的行业,如半导体和汽车等依赖芯片的行业。由于供应中断,能源和主要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建筑企业也受到了直接打击。

对于未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