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全球大流行,以俄乌冲突为代表的国际政治经济动荡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未来,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防疫情的同时如何稳增长?上海证券报推出系列高端访谈,邀请权威专家学者,分析研判当前经济形势,为稳增长建言献策。本期邀请的是著名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
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两大超预期因素,使得中国经济目前面临六大不确定性冲击,因此,宏观政策应更有主动性、前瞻性和全局性。
面对疫情和外部环境对稳增长带来的挑战,宏观政策在重“质”的同时更要“加量”,必须要在一些超常规的工具和举措上“做文章”。
发行特别国债、对受疫情影响的市场主体和困难群众大力纾困帮扶都是可以考虑的增量工具。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经济保卫战的过程中,科学决策、精准施策、保持市场主体和政策的良性互动至关重要。
面对超预期的内外部环境冲击,相关政策预案一定要有前瞻性,能够统筹全局,政策要“跑”在突发状况之前。
超预期冲击加大稳增长难度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和俄乌冲突风险外溢这两大超预期冲击。我们必须要前瞻性地应对下一步可能出现的情况,要强化底线思维,作出更有全局性的研判,前瞻性进行布局,而不能被动应对。
上海证券报: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动荡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刘元春:首要的挑战还是来自于新冠病毒不断变异导致的疫情防控形势变化,这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导致我国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核心因素。疫情不可避免地会对经济生活秩序带来非常明显的冲击,尤其在奥密克戎毒株存在继续变异的风险下,下一阶段疫情防控形势不确定性仍然很强。
俄乌冲突是第二个不确定性因素。俄乌冲突目前存在冲突走向长期化、局部高烈度的可能性。军事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对经济产生强烈的外溢效应。俄乌冲突持续导致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迅速上扬,对我国经济的成本冲击会在二季度集中体现。另一方面,欧美存在利用俄乌危机加剧与中国纷争的可能性,国际政治环境的巨变会对我国下一步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三个不确定性因素是近期的房地产政策是否能在短期内扭转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的趋势。从目前的研判来看,尽管多地陆续放松房地产相关限制政策、金融机构明显降低新增房贷利率,但从统计数据来看,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扭转。究其背后原因,这一轮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不仅是前期政策收紧的产物,更是房地产的基础变量和结构性因素发生巨变后的结果。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往“高周转”的发展模式在“房住不炒”的战略定位下难以为继。因此,仅靠政策放松和利率下行,难以在短期内扭转房地产市场趋势性下滑和结构性调整的局面,同时还可能在一些局部区域出现价格预期正反馈机制下所引发的一些问题。
第四个不确定性因素是外贸出口增速出现明显回落。疫情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全面显现,国内供应链受阻,出口景气度降低叠加部分外贸订单转移产生的替代效应,我国近期出口增速明显放缓,未来存在出口大幅下滑的可能。另一方面,中美关系并没有因为俄乌冲突出现一个原本我们期望的缓冲期,未来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也将带来外贸出口的不确定性。
第五个不确定性来自于资本市场。近期资本市场虽有趋稳之势,但未来仍然存在不确定性。首先,美国存在对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打压的可能性,“预摘牌”中概股数量上升至116家,这意味着美国对我国头部互联网和科技企业的“围堵”还在加剧。其次是美国货币政策呈加速转向之势。美元指数持续上升,导致发展中国家存在资本超预期外流的可能。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导致中国资本市场动荡的主要因素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消除。
第六个不确定性因素是世界经济可能陷入滞胀,出现二次衰退。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WEO)中再次下调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0.8个百分点至3.6%,并全面调降了各大主要经济体今年的增速预期,此次WEO还将2023年的经济增速预期下调了0.2个百分点至3.6%。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总体来看,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这两大超预期冲击。我们必须要前瞻性地应对下一步可能出现的情况,要强化底线思维,作出更有全局性的研判,前瞻性进行布局,而不能被动应对。近期多部委发布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正是着眼于提升防控能力,体现了政策的前瞻性。
上海证券报:4月多项经济数据显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放缓,景气水平继续回落。结合关于疫情防控的最新指导精神,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