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宜业提质幸福城市"建圈强链"激发经济活力 成都发布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
时间:2022-05-23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到龙泉山观景台看日出,这已经是成都年轻人潮玩的新方式。能看见的,还有成都这座城市的灯火和远处皑皑的雪山。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被成都视为“城市绿心”。5月18日,成都发布的《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显示,加快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正是成都实施“五绿润城”行动,构建蓝绿交织公园体系的一部分。

按照《行动计划》,成都提出将着眼“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时代使命,打造“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城市现代化治理的示范区”,围绕“着力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着力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着力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着力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确定建设方向和重点任务。为此,成都在《行动计划》中规划了27个方面建设重点任务、69项具体工作举措,未来将以若干新的城市场景激发城市发展的活力。

“公园城市的‘公’为全民共享,‘园’为生态多样,‘城’为生态宜居,‘市’为创新生产。公园城市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是中央倡导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建设领域的重要表达,也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国际国内双循环背景下,成都作为内陆的一个210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通过“27+69”的任务和举措这一路线图,构建出城市的机会清单,将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创新者以及各个领域的人才、资本、资源向成都倾斜,使成都成为“机会之城、成功之城”。

幸福成都构筑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实际上,历经四年的探索和发展,成都在建设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方面已经取得了创新性的突破和探索: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示范区”,并在今年2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

对于成都人来说,公园城市已经不再是纸上的方案或者蓝图,而是一个崭新的形态。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成都持续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累计建成各级绿道5188公里、新增公园面积6.5万亩,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加快建设,环城生态公园、锦江公园全线贯通。一个“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已经徐徐展开。

在汤继强看来,从“首提地”到“示范区”的转化,证明经过四年建设,成都已经完成了初步目标,下一步,需要扩大公园城市的内涵,探索建立全域、全系统的立体“示范区”。“生态只是公园城市的本底,是其内涵的一部分。目前,成都正在探索如何让人们在公园城市示范区里过上美好幸福生活。”

为此,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定不移提质幸福成都,加快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行动计划》对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打造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作出专项部署,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城市在大自然中有机生长,率先塑造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优美格局。”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金城介绍,根据《行动计划》,将开展“五绿润城”行动,构建蓝绿交织公园体系。

其中包括:建设总面积1459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绿肺”;建设规划面积1275平方公里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城市绿心”;建设各级绿道合计突破1万公里的天府绿道“活力绿脉”;围绕绕城高速建设环城生态公园“超级绿环”;建设锦江公园河道长48公里的“精品绿轴”。

除了“抓大”之外,成都更注意公园城市的细节。“将以生态项目为抓手,全域布局高品质绿色空间体系,努力让整个城市成为大公园。”金城介绍,每年建设“回家的路”社区绿道1000条,高标准建设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等,要求城市绿道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95%。

此外,成都将进一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从交通、医疗、教育、卫生、人才、绿化甚至空气、土壤、水质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提升。超大城市的治理正是重点之一。就此,成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社治委常务副主任薛敏介绍,将在三个方向进行着力:实施社区微更新,整合利用城市低效用地、社区闲置空间,有机植入兼具美学感受和实用价值的功能设施,创构城市空间增量,丰富城市街巷肌理;发展社区商业,依托社区综合体、特色街区、社区绿道等载体,发展“基础便民型+品质提升型”社区商业业态,营造多元消费场景,释放社区消费潜力;营造创业场景,搭建社区创业孵化服务平台,面向小微企业和创客集成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促进先进要素集聚,激发创新创业动能。

就此,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结为四个方面的转变:营城路径从“城市中建公园”向“将全域建设为一座大公园”转变;发展方式从“增量主导的外延式发展”向“增存并重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发展逻辑从“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治理方式从“空间建设型”向“空间治理型”转变。

绿色发展激发公园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