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济中心城市,上海承担着国内国际市场战略链接的重要作用。此轮疫情封控以来,在众多金融人的驻守之下,上海的金融服务从未停歇,金融市场稳定运行。
一方面,以上海清算所、上海票据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等为代表的金融基础设施机构有效应对,保障要素市场平稳运转,对外服务正常开展;另一方面,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通过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延长还款期限、创新产品服务、减费让利等举措支持企业恢复生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上海市主要大中型中资银行普惠贷款余额超过6400亿元,同比增长30%;同时,自3月份以来,上海市各金融机构共向731家抗疫物资保供企业、物流企业发放贷款335亿元,向餐饮零售、旅游运输等受疫情影响的1万多家企业发放贷款723亿元。
目前,上海复工复产正在进行时,金融脉动同样不息,持续护航城市核心功能运行。
金融基础设施平稳运行
作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的城市之一,上海集聚股票、债券、期货等各类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14家,金融市场年成交总额突破2200万亿元。防疫期间,金融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对保障国际金融中心功能至关重要。
记者了解到,自上海封控以来,在沪的多家金融基础设施机构有效应对,确保市场稳定运行。“银行间本外币市场各类产品交易、各类对外服务均正常顺利开展”,“公司业务经营与系统运行情况良好”,“公司债券、外汇、利率、大宗商品等各项业务均顺畅开展”……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票据交易所、上海清算所相关负责人曾于3月末对第一财经表示。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承载着我国银行间市场利率、汇率等基础要素基准价格生成、交易主平台运行维护保障等核心职责。为保障银行间市场平稳运行,外汇交易中心提前布局,交易系统已实现远程接入,支持市场机构居家交易;除交易室现场交易等传统模式外,交易中心还提供了安全的互联网、虚拟专线网络(VPDN)等“专用道”远程接入,有效满足疫情期间机构居家交易需求,为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超过4000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
作为国家系统重要性金融基础设施,上海清算所也出台了诸多举措。比如,安排专人进行业务风险监测和数据统计,快速制定疫情防控期间的债券、外汇等业务应急工作预案,提前摸排受疫情影响地区市场机构的业务应急办理需求,切实保障债券发行托管、外汇中央对手清算等各项业务安全稳定运行等;同时,开通业务办理“绿色通道”,持续跟进招标发行、违约处置、“南向通”等重点业务。
记者还获悉,上海清算所于4月末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成功发行“支持上海抗疫保供”主题金融债券,募集资金将专项用于支持上海企业防疫保障和疫情期间维持供应链生产。本期债券发行规模为50亿元,发行利率为1.74%,认购倍数达4.7,投资者认购积极。
由于涉及大量数据,票据市场的运行同样面临着考验。记者了解到,上海票据交易所加强线上业务受理,及时通过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向市场机构发布相关通知,引导机构以线上方式办理业务;同时,主动了解市场困难,组织人员对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的金融机构进行电话访谈,重点了解机构及其票据业务条线受疫情影响情况,形成相关报告并针对性形成解决方案等。
支持“链”上企业高效融资
不仅是金融基础设施有序运行,防疫期间,众多金融机构也在积极行动,帮助在沪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复工复产。尤其是针对重点行业,如集成电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不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保障产业链供应链上企业高效融资。
上海银保监局此前发布的15条惠民保企举措中提到,要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支持核心企业通过信贷、债券等方式融资后,以适当方式减少对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占用,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解决流动资金紧张等问题。
同时,加大银企对接、融资畅通力度,通过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预付款融资、存货与仓单质押融资等方式,加大对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增加外贸信贷投放,加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支持全球产业链协同发展等。
对此,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已有企业获得相关支持。海优威是上海首批666家复工复产“白名单”中光伏产业链核心原材料重点工业企业,企业有多笔订单等待交付,一旦延误,客户无法生产,影响到整个产业链。为了保障企业生产不停,工行上海分行科创中心启动审核快速响应机制,仅用24小时就完成了资料收集、业务审批、银行放款等一系列流程,为企业提供了5000万元专项流动资金贷款,有力保障企业复工复产。
受疫情反复、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外部因素影响,企业面临上游原材料成本上涨、下游销售账期延长等问题,上海某制造业百强公司自有资金面临一定压力,该公司承接的船舶建造订单达数百亿元,工期安排紧密。在收到复工复产通知后,公司紧急调配资源,开展封闭管理模式,着手复工生产。
建行上海虹口支行了解到企业资金需求后,立即组成前中后台柔性服务团队,通过建行上海市分行“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