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央行公布了金融数据,新增社融相比于往年同比下降近50%,在政策持续发力的时候,疫情冲击下实体融资需求不足成为目前“宽信用”的堵点。在PMI数据和金融数据双双走弱的情况下,4月经济数据不佳已经可以说是板上钉钉了。
疫情冲击下,4月经济被砸出一个底部,而在分析4月经济的时候,我们除了要分析4月经济弱的前因后果之外,更应该关注的是,在疫情冲击逐渐减弱之后,国内经济触底反弹的力度会有多大,后续政策会如何来填上这个经济底,如何实现全年经济目标等。
先来简单总结一下4月的经济数据。
疫情冲击下,首当其冲的必然是消费。居民收入承压、预期下滑、出行受阻、线下消费场景缺失等因素共同使得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仅次于2020年2月和3月。
同时,在国内供应链产业链不畅的时候,4月生产再度承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环比下降7.08%。
在生产、消费双双承压的时候,企业的投资意愿也有所回落,1—4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6.8%(前值为9.3%)。其中,房地产投资进入负增长区间,为-2.7%(前值为0.7%),制造业和基建同比增速也有所下滑,分别为12.2%(前值为15.6%)和6.5%(前值为8.5%)。
这里我们不妨先将目光先放在消费数据上。市场对4月消费的回落早已有预期,毕竟本轮疫情仅次于2020年第一轮疫情,那么消费同比增速是历史第三低也还是可以理解的。
疫情冲击下,首当其冲的必然是线下消费,本轮疫情具有隐匿性高、传播快等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多地加强了线下消费管控,消费场景缺失,居民不愿意出行等共同使得线下服务消费大受冲击。体现在数据上就是4月餐饮收入下降22.7%。
与之对应的是,居民消费行为开始转向线上,可以看到1-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2%,但是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却增长5.2%,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也从年初的22%上升到了4月的23.8%。
另外,分类别来看,在疫情冲击下,能够维持韧性的都是必选消费品,比如4月粮油食品类、饮料类、中西药品类当月同比增长10%、6%和7.9%。
而其他可选消费比如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以及化妆品类4月同比分别下滑22.8%和22.3%,这也与居民不需要外出社交等有关。
汽车类消费同比下滑31.6%,除了疫情影响居民消费之外,也与疫情冲击下汽车生产受阻(供应链比较长,更容易受冲击),供应短缺有关。乘联会数据显示,4月乘用车生产96.9万辆,同比下降41.1%,环比下降46.8%。零售量同比下降35.5%,环比下降34.0%。
最后,石油及制品类消费同比能够在居民出行减少的时候实现正增长更多的则是因为4月受国际油价变动影响,国内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2.8%和3.0%,国内原油价格维持高位。
除了短期的影响之外,疫情对居民的消费可能还造成一定的中长期影响。
一来疫情的持续反复对居民的收入端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比如在疫情冲击下,企业的经营绩效承压,招工等需求大幅下滑,居民的失业率随之上升。
体现在数据上就是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而且青年人口面临的失业压力更大,4月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8.2%(前值为16%)。而且即将进入毕业季,超千万的应届生即将进入就业市场,后续国内稳就业的压力明显。
二来居民的预期走弱。自2020年第一次疫情爆发至今已经过去了2年,在此期间,国内疫情也多次反复,但规模均不如这一次。而在经历了多次疫情的反复之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需求可能会有所回升,消费的意愿可能会偏弱。
后续政策如果想要提振消费,除了通过保市场主体等方式来稳住就业,保住居民当下的收入之外,改善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讲完消费,我们再将目光放在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上。
在居民收入端承压,消费意愿偏弱的时候,国内房地产销售和投资数据依旧疲软。
1-4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0.9%(前值为-13.8%),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29.5%(前值为-22.7%)。
房地产投资方面,1—4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2.7%(前值为0.7%)。其中,施工面积同比持平(前值1%),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6.3%(前值-17.5%),竣工面积同比下降11.9%(前值-11.5%),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滑46.5%(前值-41.8%)。
先来看地产消费。今年以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出台了房地产刺激政策,政策从首付比例、公积金贷款额度、财政补贴等多方面入手来试图刺激居民的购房需求,且政策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但是从4月房地产销售数据上看,目前国内房地产销售依旧疲软。4月销售疲软的背后肯定与当下疫情反复有关。在疫情冲击下,居民线下看房、购房行为受阻,房地产销售数据自然也会偏弱。比如我们可以看到4月上海商品房日均成交套数仅有35套,而前值为375套,去年同期更是达到了771套。
除了短期影响之外,已经延续了两年的疫情对居民的消费意愿、背负长期负债的意愿等均造成了明显的打压。
比如我们能够看到今年1季度在政策发力,实体经济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