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促消费仅靠发消费券还不够
时间:2022-05-16 00:00:00来自:lixunlei0722字号:T  T

扩内需:仅仅靠拉动基建投资还不够

一季度总量数据还不错,GDP增速4.8%,但分项数据显现出不少隐忧。例如,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除了基建投资增速大幅回升外,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增速都显著回落。从4月份的社会融资额数据可知,企业贷款大幅新增的主要支撑为票据冲量,剔除票据后企业贷款仅新增704亿元,同比大幅少增3754亿元。而且今年居民房贷余额月度数据第二次出现了净减少。

因此,最近稳房价政策也频繁出台,如央行推出差别化房贷政策来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房贷利率最低可至4.4%。但是,中国的房地产已经持续繁荣了20余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尤其是今年可能首次出现总人口数量下降,未来房地产行业需求不足将形成长期趋势。为此,今后政府应该在保障房建设、危房改造等方面增加投入,至少不要让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负增长。

此外,制造业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最大的,也应该在财政政策上支持新动能,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去年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三重压力,其中一条是“需求收缩”,需求包括内需和外需,外需不是国内政策能把控的,内需则包括投资和消费两大类。目前看,投资主要靠基建投资来拉动,但消费方面的政策力度还有待加强。

一季度社消零售、限额以上零售增速分别录得3.3%、5.4%,其中3月增速分别为-3.5%、-1.4%,较1~2月增速均由正转负,社零环比增速也同步转负。受全国各地针对疫情采取管控措施的影响下,3月餐饮收入同比增速由正转负至-16.4%,对社零形成较大拖累。分品类来看,3月必需和可选消费品增速双双回落,可选消费回落幅度更大。由于4月份全国疫情加剧,估计消费数据更不乐观。为此,扩消费,避免消费持续负增长成为当然之选。

美国在2020~2021年疫情大暴发期间,通过财政向居民部门发钱的方式,不仅让美国居民部门直接获得超过两万亿美元以上的现金补贴,从而提高了居民储蓄率,而且拉动了居民部门的投资和消费。

因此,我国财政部也可以考虑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向居民部门发放消费券。尽管不少地方也采取了发放消费券的方式,但存在规模过小、购买商品限制过多的问题,难以起到有效促消费的效果。例如,深圳近期发放了总额5亿元人民币的消费券,使用非常麻烦,与香港发放的超过700亿港元的消费券相形见绌。

尽管基建投资也能起到稳增长和促就业的作用,但为何促消费的效果要比基建投资更好呢?因为通过发放消费券来增加居民收入的方式,能更直接地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基建投资只是间接通过增加就业和投资机会来增加特定群体的收入,而且,基建投资创造的收入是企业、劳动者和税务部门的共同收入,劳动者在这一过程中能获取占比多少的收入,仍是未知数。

根据《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与GDP同步,但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占GDP的比重只有43.4%,远低于60%左右的全球平均水平,其中美国为83.4%,印度为76.9%,德国为60.7%。

也许这是我国统计部门抽样调查获得的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低估,但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发放消费券可以在短期内改善居民部门的收入状况,尤其在疫情期间。

目前,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的杠杆率都偏高。如我国居民部门的杠杆率水平已经超过60%,也超过不少发达经济体的居民杠杆率水平;尤其当防控疫情的力度加大的时候,居民部门的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会显著上升。而企业部门的杠杆率水平(150%以上)几乎为全球最高,而且还存在债务成本在民企和国企之间较大差距的问题。那么,唯有政府部门加杠杆率,才能抵御可能出现的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风险。

我国政府部门的杠杆率水平,大概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日本的六分之一,因此,通过增加财政支出的方式来发消费券,应该具有足够的安全边际。

改善国民收入结构:仅靠发放消费券还不够

经济学需要研究一个重要课题,首先是如何调整社会总收入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部门之间的比例,包括存量收入和增量收入;其次,研究每个部门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收入比例,其目的是让这些比例最优化,以有利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增长。

我在该领域没有系统研究过,但总体感觉在三大部门和部门内部存在部分结构性问题。例如,今年财政的扩大支出方面,应该大部分用于给企业部门的减税(退税)降费,总规模估计为2.5万亿元。同时,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大部分也用于投资基建等。如2022年专项债券重点用于九个大方向:一是交通基础设施,二是能源,三是农林水利,四是生态环保,五是社会事业,六是城乡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七是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八是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九是保障性安居工程。

但是,基建投资回报不断下降,目前已经低于专项债融资成本。例如2020年以来,专项债资金用于土储、棚改等项目用途受到较大限制,主要通过城投平台用于基建项目。城投平台投入资本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