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金融科技中心城市竞争日益激烈。
近期,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深圳金融监管局”)印发出台《深圳市扶持金融科技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等三项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组合拳,在弥补深圳金融科技领域政策空白的同时,也成为建设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
伴随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纷纷在金融科技建设上加大投入,深圳此轮政策“亮牌”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深圳市对培育金融科技领军企业提出的三大方向,在金融数字化转型进入“深入发展”阶段时是否能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行业人士认为:目前北上深均在谋求国际上影响力的强化,其针对金融科技产业链的发展也逐步形成了取长补短并保持了差异化的风格。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央“设规范”和地方“求发展”的过程中,政策的弹性和执行力仍是市场方关注的焦点。
深圳“亮牌”三大赛道
深圳在国内城市中首度明确了具体的鼓励方向,提出了重点培育领军企业的三大赛道。
尽管深圳福田区曾于2017年率先出台了国内首个地方金融科技专项政策,但如果从深圳市级层面看,这个云集华为、腾讯、平安等重要金融与科技公司的城市,在发展金融科技上尚缺乏有“含金量”的政策抓手,这也成为此次政策组合拳出台的背景。
深圳金融监管局监管三处处长陈忠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透露,深圳此轮政策出台要追溯至2019年。在《若干措施》起草过程中,深圳金融局先后到平安、微众银行、华为、腾讯、恒生电子、蚂蚁集团、工银科技等金融科技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通过调研,先后梳理出了企业提出的200多条需求,在此基础上形成初稿后又经过了多轮论证。
从出台政策的“政策眼”看,深圳在人才补贴、政策优惠、培育机构方向上都进一步作出明确并释放红利。记者注意到,深圳此次政策的一个核心点即是《若干措施》(第八条至第十一条)提出了“全力培育金融科技领军企业,并形成相关发现和认定机制”。
事实上,近年来金融科技在快速创新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2020年以来,针对平台金融公司的整改持续至今,市场参与者存在方向上的迷茫。不少金融科技机构一度选择在名称里去掉“金融”。因此,对于什么样的金融科技公司受到监管鼓励,始终是市场的重大关切。
深圳在国内城市中首度明确了具体的鼓励方向,提出了重点培育领军企业的三大赛道:一是传统持牌金融机构科技化转型的金融科技企业,二是大型互联网公司发起设立或控股的金融机构,三是为金融机构提供独立服务的技术公司。
据陈忠透露:这三大领域具体设定的思路,也是通过调研重点龙头企业而确定。其预计,未来如果有新的重量级龙头金融科技企业,大概率会从这三个赛道中诞生。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余凌曲认为:在国家层面对“金融科技企业”还没有明确标准认定和类型划分的情况下,深圳率先针对三类金融科技企业进行划型和给予奖励,支持各类金融科技企业协同发展,有助于形成更加优良的产业链和创新生态。
此外,记者注意到,在明确鼓励的主体之外,业务方向上,深圳明确了围绕监管科技、金融信创、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贸金平台、供应链金融等领域;技术路线上,则明确关注人工智能、区块链、数据库、分布式技术、隐私计算等前沿。而针对金融科技人才供给不足的痛点问题,《若干措施》也提出“深港澳金融科技师”跨境人才的培训计划。
深圳未来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院长杜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的金融科技政策更多反映了地方层面扶持企业发展的意愿,显示对金融科技企业已经有了相对清晰的认定方式,传递出积极、重视的发展信号。
隐私计算技术提供商星云Clustar总部位于深圳,该公司的一位高管向记者直言:深圳的“先行先试”“综合改革”等创新标签与大湾区概念对高新创业公司极具吸引力。特别是自国家提出数据要素市场化战略以来,深圳率先提出探索建立“数据海关”,开展跨境数据流通,这些对公司在深港两地推进业务均有重要利好。
北上深赛马
不管是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致力打造的,均不仅仅是国内区域性中心,而是谋求国际上的影响力。
事实上,比起深圳亮牌的姗姗来迟,近年来,北京和上海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布局已经非常积极且特色鲜明。
以北京为例,早在2018年10月,《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2年)》下发,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并发力金融科技的城市。这一规划中明确提出,“力争到2022年,涌现5—10家国际知名的金融科技领军企业,形成3—5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集群,开展10—15个重大示范应用项目”的发展目标。
2021年底的官方数据显示,已经有数百家金融科技公司在北京西城区的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落户,总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包括光大云缴费、中移金科、建信金服、爱保科技、中证股转等重点企业。
上海在2019年发布的《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