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锋简介
财务金融学博士
中国证券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发改委宏观智库联盟成员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加拿大麦吉尔(McGill)大学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中国金融政策报告》课题组高级研究员
中山市多层次资本市场研究院名誉院长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绿色委员会执行副主任委员,智库副主任委员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增量政策工具发力重点应在“稳定预期”。货币政策应发挥好总量和结构双重作用,节奏可以适度加快,适度提前降准,引导市场贷款利率下行;财政政策发力重点可转向民生及消费领域;股票市场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引入长期资金。
他认为,稳增长的关键抓手短期是广义基建投资,长期在于促进内需稳定恢复。基建持续发力重点应在新基建和软基建领域。
四方面着手谋划增量政策工具
中国证券报: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刘锋:除了“三重压力”,今年以来又增加国际地缘冲突和国内疫情反复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得经济复苏压力进一步提升。受疫情影响,国内多地产业链及供应链受阻,地缘冲突致使全球性能源及粮食价格上升,欧美国家通胀高企,当前全球经济正在遭受通胀和衰退压力。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国内经济包括资本市场表现都受到影响,出口增速有所回落。
4月份PMI指数降至47.4。分行业看,当前12个行业中仅化学、食品加工和服装行业的PMI指数高于50。其余行业均表现低迷,其中汽车行业PMI指数最低,只有38.2。
可以预见,近期将有一系列稳经济政策出台,为经济增长保驾护航。增量政策工具的发力重点应在“稳定预期”,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防疫政策方面,在坚持“动态清零”的基础上,应该出台更多的政策实施细节。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实现精准的防控、筛查和救治,降低疫情防控的经济成本。同时,防疫信息应及时公布,依法合规按程序执行管控措施,加强疫情知识的普及宣传和信息沟通。
二是货币政策方面,应发挥好总量和结构的双重作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仍是当前货币政策的主基调,但节奏可以适度加快,适度提前降准,引导市场贷款利率下行。在结构上,针对“三保”重点行业,应加大专项再贷款的力度,支持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进一步提高对基层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
贷款政策方面,授信制度在当前特殊经济时期可以有所调整。从目前信贷资金的投放来看,市场面临的不是单纯的流动性问题,而是由于中小企业缺乏资产抵押、担保和信用,银行贷款仍然难以流向急需资金支持的中小微实体企业。建议对于中小微企业的传统信用评估机制进行完善。除传统的可抵押不动产外,也可考虑动产或流动资产如应收账款、库存、订单等抵质押贷款方式,在增信和担保政策方面可考虑使用更多灵活创新指标。比如,企业的员工社保缴纳、合法缴税记录和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交易往来记录等也可以作为企业的增信指标。
三是财政政策方面,在特殊时期对经济民生的托底作用更为显著。从一季度数据来看,无论是对市场主体的减税降费政策,还是通过专项债对基建的拉动都对稳定市场预期和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当前内需疲弱的状况,财政政策的发力重点可转向民生及消费领域。例如,通过消费券的形式保障基层民生、促进消费恢复,消费市场的复苏有利于内循环的畅通。由于今年以来地产行业下行,地方政府的支出存在一定压力。虽然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52,452亿元,同比增长7.7%,但土地出让金收入11,958亿元,同比下降27.4%。同时考虑到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优惠及税收返还政策,实际税收收入会有所缩水。因此,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规划中,建议尽快出台长效的税收政策规范文件,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的税收竞争。
四是资本市场方面,股票市场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基金牌照及投资比例限制的放开,为市场引入长期资金。债券市场可通过交易所的互联互通机制、多层级评级债券的发行许可,实现债券市场扩容。通过建立更加市场化的债券市场机制和风险补偿措施,让更多创新型中小企业、并购重组企业、经营困难企业能够通过资本市场获得直接融资。同时,应鼓励更多市场化投资机构参与债券市场买卖,通过风险对等、市场化定价原则满足多元主体的融资需求,释放偿债刚性导致的隐性债务风险。
重点在新基建和软基建领域发力
中国证券报:今年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建持续发力的关键是什么?
刘锋:伴随着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用递减,传统基建投资面临增长瓶颈,当前能满足收益率要求的传统基建项目越来越少。2005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与固定资产形成额之间的差额逐渐走阔,资本形成率逐渐降低。同时,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避免地带来传统基建投资的相对过剩。因此,依靠传统基建拉动经济增长模式需要适度调整,基建持续发力的重点应在新基建和软基建领域。
新基建领域包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