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国论企》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于2022年4月份进一步明显收缩,乃受国际环境更复杂严峻和国内疫情频发带来多重压力所致。美国续加剧恶化其推手弄出的乌克兰乱局,使环球政治不稳,和能源、资源、粮食等供应面对短缺和价格上升压力,世界经济有下行威胁;中共中央政治局于4月29日召开的会议,强调「要坚持办好自己的事」,并明确要求「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定、发展要安全」,当可化解各困稳经济。
*美推手乌局进一步削弱世界经济和需求*
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所发布的最新数据,制造业经理采购指数PMI于2022年4月份仅达的47.4(见表),环比大幅回落凡2.1个百分点之普,幅度当然远远大于3月份有49.5所跌0.7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的收缩,情况更差于2021年10月份的49.2和9月份的49.6,而这期间4个月只是较临界点高0.1至0.3个百分点的扩张,可见制造业所面对的恶况,实在相当严重。
要注意的,是制造业的(一)接单情况,明显逆转:(I)新订单分类指数于2022年4月份只有42.6,环比急挫6.2个百分点,较3月份48.8所减少1.9个百分点之况更为恶劣。遂出现连续两个月皆收缩劣况,相信这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以至国内生产总值GDP,于二季度有一定程度的压力。
稍为具体的看制造业接单情况,特别是(II)出口新订单指数,环比锐跌5.6个百分点至41.6,当然远较3月份47.2和环回落1.8个百分点的表现更为差劲,加上2月份49环比升0.6个百分点和1月份升0.3个百分点仅为48.7,反映出制造业今年以来在境外接单相当恶劣。最新的问题,当然是(i)美国推手弄出来的乌局,于过去2个月以来不断恶化,使尤其是欧亚在内的世界经济蒙上厚厚的乌云,各地进口商在订货上的取态也就变得相当审慎和保守。
还有(ii)美国以至欧亚若干国家采取「躺平主义」,遂重启经济后,疫情不断加速恶化,当地的进口商减低订货显忧,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地出口商的订单,当然有相当重大的负面影响。
正正因为出口情况逆转,故(III)进口新订单分类指数于是月份回落4个百分点至42.9,而3月份则跌1.7个百分点至46.9,深化收缩之况;连同2月份升1.4个百分点至48.6,和1月份跌1个百分点至47.2之数,四个月皆处临界点之下的收缩状况,可见制造业对境内外业务的忧虑,日益深重。
但(IV)在手订单于月份环比仅跌0.1个百分点,即使续处临界点以下的46,反而比出口新订单和进口订单之况不算太差劲。
此使制造业的(二)生产,受到订单全面萎缩的严重负面影响:分类指数于2022年4月份仅达44.4和环比回落5.1个百分点,和3月份环比回落0.9个百分点至49.5,而2月份为50.4环比回落幅度持平于1月份的0.5个百分点,收缩之况明甚。
*原材料购进及出厂价格续升削弱竞争力*
更重要的问题,为(三)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持续急剧回升,削弱制造业在境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对生产、经营与回报等方面,都有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其中(1)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分类指数于2022年4月份环比即使下跌1.9个百分点,所达64.2仍处相对快速的扩张水平。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之回升,乃受困于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明烦回升,海陆空运输樽颈日甚等因。
由是(2)制造业的出厂价格分类指数,亦造成日益沉重压力:是月份环比回落2.3个百分点,尚处54.4,竞争力不断削弱,当非佳象。
凡此,皆使(四)制造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于2022年4月份仅为53.3,环比回落2.3个百分点,足见行业对现况及前景之忧。
我要指出者,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所作出的「要坚持办好自己的事」决策,要求「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定、发展要安全」,作为应对和化解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所导致增加的风险挑战的重要政策和策略,乃十分明智之举。尤其是美国近期联群结社推手制造出的乌克兰危机,明显是欲先压低俄罗斯、再剑指中国,由是中国办好自己的事做大做强,是反制反击美国等政客政棍最佳「武器」。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
指数
月环比(个分点)
-----------------------
4月╱2022
47.4-2.1
3月╱2022
49.5-0.7
2月╱2022
50.2+0.1
1月╱2022
50.1-0.2
12月╱202150.3+0.2
11月╱202150.1+0.9
10月╱202149.2-0.4
9月╱2021
49.6-0.5
8月╱2021
50.1-0.3
7月╱2021
50.4-0.3
6月╱2021
50.9-0.1
5月╱2021
51.0-0.1
4月╱2021
51.1-0.8
12月╱202051.9-0.2
12月╱201952.2持平
12月╱201849.4-0.6
12月╱201751.6-0.2
12月╱201651.4-0.2
12月╱201549.7+0.1
-----------------------
资料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ELP)及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