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8%。这样的GDP增速低不低?从一季度表现来看,全年5.5%的增长目标如何实现?
4.8%这一增速超过分析师们的前期预测值,对全年5.5%的目标来说是偏低的,要实现这一目标的话,后面三个季度的增长就必须有一个显著的上升。一般来讲,如果没有疫情、没有俄乌冲突的话,今年的经济会是前高后低的走势,5.5%的增长目标也是能实现的。但是现在有了俄乌冲突和国内疫情的多点暴发,影响到一些经营和生产活动,导致我们实现5.5%这个目标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我预计今年下半年经济走势应该会显著好于上半年。因为二季度经济受疫情影响更加严重,如果坚持目前的“动态清零”防控政策,二季度应该能够把疫情控制住,生产经营活动会逐步恢复正常,这样的话今年下半年经济有可能会显著上升。所以此前我们预期今年的经济走势是前低后高,现在来看可能会变成前更低后更高。
是否有必要将二季度的增速提上来?
客观来讲,预计二季度的增速应该会比一季度略低一点,因为考虑到疫情的因素,当然不会低很多,因为去年二季度的基数并不高。而且,经济政策的效果有滞后性,不是说政策一开始执行就立竿见影,比如基建投资,一季度政策发力,见效也要等到三四季度了。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表述是“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不是说要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所以我认为,不要把GDP增长目标这个数据看得太重。到2035年之前平均每年的GDP增速在4.6%-4.7%之间,大概就能实现2035年的目标。
数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3月出现下滑,在三大类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在3月份双双走低,基建投资增速则在3月份延续回升态势。我国的基建投资空间是否充足?基建投资在稳增长中的作用有多大?
基建投资能够起到一定作用。过去在三大类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是最高的,其次是房地产投资,再次是基建投资,长期以来都是如此。因此,单一靠基建投资让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回升也不现实。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要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要抓住“有效投资”,我认为指的是乘数效应比较高的投资。现在的基建投资里有一些民生工程,比如农田水利的建设、城市管道的更新换代等,这些项目对于老百姓是有好处的,但并不会带来很高的乘数效应,拉动经济的作用有限。所以,基建投资有效的关键是乘数效应要高,要能够传导到其他相关的行业去。总的来说,不要对基建投资给予过高预期。日本当年在房地产泡沫破裂后也大力发展基建投资,高速、铁路、大桥、隧道、机场等建了很多,但并不能持续拉动经济增长,最终还是经历了“失去的二十年”。我们也不能把基建投资看成稳住经济的万能钥匙。所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有效投资”,并不是为了稳增长而去盲目投资,没有什么好投的硬要投,这样就是浪费钱财,增加财政支出的同时也增大了债务压力,所以,基建投资也要提高它的效能。
乘数效应高的投资具体包括哪些?
比如新动能方面的投资,包括新能源、5G、特高压输变电,还有东数西算、人工智能、数据等。相比传统基建,新基建的乘数效应会高一些。
加快开展、超前开展基建投资的过程中,是否会衍生出地方债务上升的问题?
地方债务水平和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确实是一个约束条件。现在很多地方政府的债务水平都是偏高的,如果为了稳增长而快速开展基建,地方政府的现金流就可能会出现问题。要看项目投下去能否产生现金流,如果投下去连利息都支付不了,那地方政府的债务水平就会越来越高。关键还是要看投的是什么。去年很多地方政府专项债的资金没有用完,就是因为没有找到好项目。现在投资的核心在于项目,钱是有的,关键是能不能找到好项目。
为何出现有钱但是没有好项目情况?
这是多种因素决定的。过去的基建投资回报率较高,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左右,现在不一样了。比如,我国的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是全球第一了,现在再去修高速公路,修一条亏一条。而且,中国高铁总里程也已经占到全世界的2/3。实际上,中国的基建投资规模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已经是超前的。中国是个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前些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最高达到80%。我国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在全球所有国家中是偏低的,而我国投资(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率基本上是全球平均值的两倍左右。
从经济结构均衡的角度来看,应该降低投资的占比,提高消费的占比?我们现在又面临增长的一些压力,所以重心又回到了投资上?
是的,因为投资多了消费就少了。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因为中国居民储蓄率比较高,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模式依赖于投资。我们的经济现在还在转型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强而有力的抓手。每个国家的模式不一样。中国是居民储蓄高、消费少,美国是居民储蓄低、消费多,美国是靠消费来拉动经济。但美国也有它的问题,美国也想搞基建,他们有基础设施老化的问题,但是国会不同意大规模搞基建。在这种投资拉动型的经济结构之下,现在为了救急稳增长,还是得靠投资拉动。但从长期发展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