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生死线:守住资金链才能熬到复工
时间:2022-05-12 00:00:00来自:数数道字号:T  T

王允涛的公司已经按下暂停键一个多月了。他在上海经营一家医疗器械企业,生产制氧机、呼吸机等20余种医疗器械产品,这段时间都处于停工状态。往年这个时候,王允涛基本都在出差,飞往各个城市联系代理商、开发市场。尽管公司主要通过电商平台线上销售,但也在全面积累了200多个代理商。而现在,他封在家中,无法办公。

和王允涛面临类似困境的还有陈轩。他在上海经营一家垃圾分类企业,提供垃圾分类督导、回收转运等服务,也销售回收机等产品。由于小区封控,业务从3月底开始便停滞了。

在外资企业中国分公司担任总经理的庞燕也已经居家办公月余,以往从上海港进口的货只能临时通过杭州中转。而在纺织品出口重镇绍兴,浙江力笙进出口有限公司长期通过上海港口出口面料,董事长刘永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公司转向宁波港出口,由于港口拥堵、物流不畅,运输效率大幅下降,对整个生产链和资金链产生影响。

他们是上海疫情下数量庞大中小微企业的缩影。上海建立了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启动实施复工复产。但对于不在重点企业“白名单”中的上海中小企业来说,则更期待复工复产,尽快解决进口货物卡在机场提不出来、办公园区进不去,以及由此引发采购、生产、销售、回款等系列问题。

由北京大学企业数据研究中心牵头发布的《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2022年一季度报告暨2022年二季度中国小微经营信心指数报告》(下称《小微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一季度,小微经营者经营水平为自2020年三季度观测以来的最低点,遭遇营业收入、现金流维持时长以及利润率等“三降”问题,处于步履维艰的境地。

自上而下的纾困也在及时展开。5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当前相关市场主体困难明显增多”,部署进一步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以保市场主体稳就业;推动外贸保稳提质,助力稳经济稳产业链供应链。

“上海市有8万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预计减免的租金超过100亿元以上,远超2020年减免金额。”上海市国资委规划发展处处长鲍杰近日透露。而中小微企业也在积极自救等待复工。

保住“现金流”才有复工可能

3月下旬,王允涛已经感受到物流的压力。“断断续续地,部分快递就不发货了。”3月28日,他收到通知,4月1日至5日将会封控,当时他以为会按时结束封控,也没做过多准备。

王允涛的公司做国外呼吸机等产品的代理,也在江苏开设工厂生产制氧机等品类,两者各占一半。由于产品大部分通过线上销售,物流是核心。以往,产品从江苏工厂、美国运到上海仓库验货,再发往客户手中,订单销售额在每月四五百万元。而现在,4月以来的订单基本都未能履约。

“货都堆在上海仓库,”王允涛说,目前300多平的仓库积压了几千件产品。由于疫情管控,从江苏工厂生产的货无法发到上海销售端验货,上海的货也无法发给终端客户。被通知封控时,他仅通过全国各地的代理商备了一批货,但“数量很小,来回二次运输,成本很高,所以转运出去的备货量很少。”

除了货品积压,生产所需要的零配件也无法运输。正常状态下,江苏的工厂一天能生产数百台制氧机,其中有重要的零配件来自深圳、上海,由于两地相继发生疫情,常规的传统设备生产一直在用之前备用的零配件,而新开发的产品则几乎陷入停滞状态。

“产品做不出来,周期都在往后拖。”王允涛说,在复工之后,生产能力可能会出现下降,周期会持续后推。进口的产品也无法履约,4月初,他们代理的一批美国发来的货已经到了上海海关,但直到5月上旬都没法入关,何时入关仍是未知数。

持续的延迟交付会造成客户流失。“客户都要求稳定的商家,我们不能发货,客户就会选择其他没有疫情的企业,长期维护的代理商也会流失。原来的客户出现流失,经营状况就会下滑。”王允涛说,再想恢复以前的状态,难度非常大,要付出的代价也会很大。

据王允涛估计,一个多月来流失的订单量达到60%~70%。长期无法履约、订单下滑,对于电商平台的店铺来说,各项指标权重也会下滑,对整个店铺的信誉及星级评价都会产生影响。

由于公司在上海的总部不属于“生产型企业”,被认为是销售型小微企业,无法申请复工。持续的停滞,让王允涛判断现在的营业额相比去年同期会下降40%~50%,而这也会导致企业在战略上的收缩,“之前开发新产品、铺设线下点位的计划都要搁置了。”

王允涛以前从事家电行业,后来看好医药行业才转行并坚持了十来年。2020年疫情时,社会对呼吸机、制氧机这类产品需求很高,对企业经营还有一定拉动作用,但后来的变异毒株大多停在喉咙部位,对肺部伤害不大,呼吸机的需求随之降低。

他所代理的美国高端产品价格达到一台两三万元,可以在户外使用,多年来销量一直增长,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高价位产品销量下降了一半。尽管销量下降,美国的货源却仍然很紧张。王允涛记得,由于美国产品经常断货,不得已通过航空运输紧急进口,成本相比海运增加了三倍。但因为市场消费能力不足,设备在市场的定价也已经稳定,企业反而降低售价、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