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人民银行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相比于上季度,本季度报告对于下阶段的货币政策安排更加强调纾困困难行业、脆弱群体,并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力度。
对于下阶段货币政策的安排,《报告》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字当头,主动应对,提振信心,搞好跨周期调节,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落实好稳企业保就业各项金融政策措施,聚焦支持小微企业和受疫情影响的困难行业、脆弱群体。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上述表态总体与2021年第四季度的报告一脉相承,只是此次《报告》新提出要“主动应对,提振信心”。此外,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方面,此次《报告》突出要“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投放贷款,促进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行业倾斜”。
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近日表示,中国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是维护物价稳定。《报告》认为,未来PPI可能延续总体回落态势,同时也要谨防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总的来看,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工农业产品和服务供给总体充裕,消费、投资需求仍处在恢复之中,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取向,有利于物价走势中长期保持稳定。
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牵引作用
《报告》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做出部署。为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稳定增长,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多种不确定因素变化,深入研判流动性供求形势,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提高操作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稳定好市场预期。培育和激发实体经济信贷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投放贷款,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将是下阶段货币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主要抓手。一方面,《报告》提出,要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政策,适时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发挥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作用,加大对涉农主体、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化旅游等接触型服务业及其他有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行业的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继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支持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三个重点减碳领域,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支持煤的大规模清洁生产、清洁燃烧技术运用等七个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
央行近期增加1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额度,专门用于支持煤炭开发利用和增强煤炭储备能力。《报告》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人民银行通过两个工具分别向相关金融机构发放资金530亿元、198亿元,合计728亿元。自实施以来,人民银行通过两个工具累计发放资金1386亿元、225亿元,合计1611亿元。
此外,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落地生效,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贷款和普惠养老贷款提供再贷款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科技开发、技术改造和普惠养老机构等的金融支持力度。
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方面,《报告》提出,进一步抓好已有金融纾困政策落实,督促指导金融机构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合理投放贷款。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再次强调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稳妥实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加速收紧的影响正显现
随着近期海外发达经济体加快货币政策调整步伐,其对新兴经济体的外溢效应逐步显现。《报告》分析了海外经济金融形势,认为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加速收紧的影响正在显现。2022年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加快,在此背景下全球股、债、汇市场波动明显加大,跨境资本流动更不稳定,溢出效应已在显现。而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进程目前尚在起步阶段,未来演进及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报告》认为,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从外部看,一是国际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不仅扰动全球粮食、能源供给,造成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而且导致供应链和国际贸易受阻,全球化进程面临挫折。二是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屡创数十年新高,正在加快加码收紧货币政策,可能带来新的扰动和溢出效应。三是全球疫情还在蔓延,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波折和挑战。
从国内看,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依然存在。突出表现为近期疫情点多、面广、频发,对经济运行的冲击影响加大。一是餐饮、零售、旅游等接触型消费转弱,部分领域投资仍在探底;二是一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