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下一步怎么干?央行这份报告划了重点
时间:2022-05-10 00:00:00来自:凤凰网字号:T  T

人民银行5月9日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报告指出:

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适时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

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变化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

优化金融债券发行管理框架

稳妥有序推动具备设立情形的企业申设金融控股公司

促进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

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对下阶段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字当头,主动应对,提振信心,搞好跨周期调节,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落实好稳企业保就业各项金融政策措施,聚焦支持小微企业和受疫情影响的困难行业、脆弱群体。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业内专家解读称,货币政策将在结构层面继续做“加法”,疏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同时,对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以及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主体和人群等提供精准支持。

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近日表示,人民银行将尽快推出1000亿元再贷款支持物流仓储等企业融资,加强对货运经营者帮扶,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加大对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的支持力度,支持提升银行资本水平,增强银行信贷投放能力。推动金融机构继续减少收费、惠企利民,更好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用市场化法治化办法促进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

适时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

报告要求,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做好“加法”,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投放贷款,促进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行业倾斜。适时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和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抓实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运用。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加强存款利率监管,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近期,人民银行连续设立和增加三大专项再贷款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包括设立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400亿元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以及增加1000亿元再贷款额度专门支持煤炭开发使用和增强储能。

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变化

报告指出,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变化,支持粮食、能源生产保供,保持物价总体稳定。

“中国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是维护物价稳定。”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近期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上表示。

易纲说,今年粮食生产和能源供应对物价稳定非常重要。金融服务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能源的生产和进口。只要确保粮食生产和能源供应,物价将稳定在合理区间。

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报告强调,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加强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强化预期管理,引导市场主体树立“风险中性”理念,保持外汇市场正常运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密切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坚持底线思维,增强系统观念,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此前央行决定自5月1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即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9%下调至8%。降低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直接效果在于释放外汇流动性,改善外汇市场供求,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平抑市场短期波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中金公司研报显示,长期看,中国经济基本面支持人民币汇率的估值中枢长期保持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在短期弹性增强、双向波动加大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在中长期内仍会向均值回归。

支持各地完善房地产政策

报告明确,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稳妥实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近期监管部门对房地产市场频频发声。人民银行、外汇局日前发布《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其中也有部分举措聚焦住房领域金融服务。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后续将有更多的城市调整地产限购限贷政策、按揭贷款利率的加点幅度,缓解居民购房的成本压力。同时,商业银行也有动力进一步下调5年期以上LPR报价,获取优质的按揭信贷资源。

优化金融债券发行管理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