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政策稳健有效积极应对下行压力--2022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
时间:2022-05-10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中国经济正经历爬坡过坎

2022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4.8%,国民经济持续恢复,经济运行实现平稳开局,尤其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过半,是经济增长第一大贡献力量。同时,一些超预期因素,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上述因素扰乱我国消费复苏节奏,导致制造业投资放缓,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要看到,我国经济自身韧性强,多项宏观政策陆续出台呵护经济“以稳为主”,社会融资持续增长,基建投资加大发力,房地产政策正边际调整,制造业、消费等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相关产业实现高速增长。

消费逐步复苏,经济压舱石作用明显。其中,线上消费迅猛发展,线下消费受疫情影响由逐渐复苏转向复苏放缓。特别是3月份以来,消费和服务业受疫情冲击较大,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有所下降。

制造业投资增速有所回升,且速度远高于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对地产和基建投资形成“补位”。不过,随着疫情变化,制造业投资边际回落。同时,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复苏态势分化明显。

中央明确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伴随政策要求和专项债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基建投资保持较高增速。特别是地方政府基建投入力度加大。在交通运输、水利工程、“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方面加大投入,2021年以来财政部会同发改委已布置地方储备了7.1万个专项债券项目,聚焦投资重点领域。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呈下行态势,融资形势仍有待改善。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约四分之一,房地产依旧是我国信用派生的重要渠道,地产风险可能表现为金融风险。因此,要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得益于我国生产秩序稳定和国际需求复苏,我国进出口总额平稳增长。因疫情扰动、基数效应和全球产能复工,未来出口增速可能回归疫情前水平。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达到12.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77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长有效推动“保市场主体”,尤其是疫情反复背景下企业的短期融资和资金链接续需求。

疫情蔓延和地缘冲突导致全球上游原材料和工业品供应难题和生产困境并未完全缓解,大宗商品价格节节攀升,致使PPI处于高位,但延续回落态势,对货币政策和中下游企业成本的制约边际减弱。居民消费端,CPI保持平稳态势,但须关注“猪周期”触底回升和“输入型通胀”风险。

财政收支稳步提升财政政策积极发力

一季度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增长,但3月份受疫情影响边际回落。同期财政支出加大力度,预算支出进度加快。财政政策保持积极,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专项债提前发力,稳定经济增长。

受今年前两个月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影响,一季度财政收入增收明显。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037亿元,同比增长8.6%。3月份,为减轻市场主体负担,继续实施减税降费并施行缓税政策,财政收入同比增速降至3.4%。

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3587亿元,为预算的23.8%,同比增长8.3%,进度比去年同期加快0.3个百分点。3月以来,在疫情反复背景下,财政政策积极有为,财政支出加速,3月同比增速达10.4%,地方财政支出增速达11.56%。

年初以来,已经出台了20多项税费支持政策。此外,去年12月财政部提前下达地方2022年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46万亿元,时间较上年提早了3个月左右。截至3月末,已发行1.25万亿元,占提前下达额度的86%,比去年增加了1.23万亿元,对稳定宏观经济发挥重要作用。

需要关注的是,地方财政收支压力较大,尤其是在地产下行背景下,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占财政支出比重下滑,地方更加依赖中央转移支付。部分地区受疫情影响,经济活动遭受冲击,税基可能减弱,需要通过发行国债、地方债等加强补位。

强化稳增长政策力度坚持宏观政策稳健有效

当前需要牢牢把握宏观经济发展主动权。一方面,各项政策要及时调整,强化稳增长政策力度。另一方面,政策要稳健有效,既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又要提高针对性、操作性、管用性。

第一,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一方面,继续实施减税降费,并将政策性减税降费提升为制度性减税,实现前期政策的平稳过渡。另一方面,要正视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完善税制结构和征管体系建设。财政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发挥财政资金“一竿子到底”的精准功能,进一步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促进财政资金向基层下沉、向微观主体倾斜,支持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并大力支持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鼓励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涌现。此外,要按照保持政府总体杠杆率基本稳定的原则,确定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保障重点项目建设。

第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政策要提升政策前瞻性、有效性和精准性,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进一步完善流动性和市场利率调控框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使货币供应量和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