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智造,从模仿起家到贴牌代工、自主品牌,在我国第六个“品牌日”到来之际,中国品牌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向世界展示着自身的创新实力。
“中国品牌的发展离不开大批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支撑,这也彰显着中国品牌自主创新硬核实力。”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越来越多的中国自主品牌在竞争中不断成长壮大,拓展了更广阔的市场。
衣:创新塑造“新国货”形象
中国代表团的礼仪服饰、奥运健儿身穿的防切割滑冰服、定制版纳纤膜防护口罩……不久前,许多创新纺织产品亮相北京冬奥会,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日,中国服装协会发布《2021-2022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对外贸易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增长达30%,外贸出口和进口规模均创历史新高。纺织业身处其中并做出了重要贡献,全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3155亿美元,在2020年较高贸易基数上继续平稳增长,创历史新高,充分展现了行业自主可控全产业链的韧性与高效稳定的国际竞争优势。
前些年,由于起步较晚,国产装备在极限户外领域存在多项技术瓶颈。为了填补这一短板,波司登邀请国家登山队、南极科考队等不同领域的百余名科研专家和机构,努力探索突破技术壁垒,升级打造登峰2.0,实现了中国羽绒服在超高品质专业户外领域的100%原创。
“这款产品首次把航天科技应用在羽绒服上,使其保暖和防护能力都实现了突破性提升。”波司登相关负责人表示。
优化供应链管理体系、更新智能化服装生产体系、构建智慧供应链物流系统、打通各品牌会员互通……海澜之家借助科技的力量,布局数字化转型升级,从生产端到销售端,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价值共生。
以服装IP潮实现品牌创新,成为不少企业发展的引擎。海澜之家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不断进行产品迭代与服务升级、提升品牌实力与竞争力之外,推广中国经典传统文化也是创新之举,“我们持续探索着中国文化与现代服饰的融合,打造出‘航天IP’‘国粹IP’等一系列国风产品,让中国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人人向上,才能撑起一个全面向好的时代。”作为男装品牌,近年来利郎一直在探索服装的更多可能性。利郎相关负责人介绍,以“简约不简单”的品牌理念与设计哲学为指导,联动“长安十二时辰”“一人之下”“中国国家地理”“中国非遗”等文化艺术相关IP,利郎打造了更富艺术的时尚力量,走向更年轻的消费群体,影响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食:打造“舌尖上”的美好新生活
国民美食、太空美食……继潮流时尚追逐“中国风”后,食品行业也成为国潮大流的一份子。
“现在我们来到了太空厨房的区域,这是我们准备一日三餐的地方。”随着“天宫课堂”的太空开课,中国空间站“太空厨房”内的饮食饮水场景,在航天员王亚平的介绍下,揭开了神秘面纱。
“我们不光吃得好,还可以通过手机控制太空厨房的热风加热装置,提前把食品放进去再预约上,到时候就热好了。”去年,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航天员汤洪波表示,在“太空出差”的3个月期间,半小时左右就能吃上热的饭菜,如果有时间,还可以用热风加热装置吃到自制酸奶。
汤洪波提到的“手机预约”正是通过九阳研制的航天智能APP实现的,九阳通过这款软件打通了太空厨房内的所有设备,航天员只需手机轻轻一点,就能随时随地查看、操控整个太空厨房,实现智能互联。
“金典全系列牛奶”“畅轻全系列酸奶”“须尽欢冰淇淋”……这些耳熟能详的产品是伊利在液态奶、酸奶、冰淇淋等领域的重要创新成果。伊利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更懂消费者,伊利整合500多万销售终端、10亿级消费者和数量庞大合作伙伴提供的信息,利用数据洞察消费者深层次需求,并将这些需求与伊利产品研发有效结合,不断创新产品品类。
住:完善居住体验打造“智慧的家”
在2020年,《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智能化、数字化推动建筑业在“十四五”期间完成转型升级。2021年,“发展智能建造”更被纳入了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
去年2月初,广东顺德碧桂园凤桐花园项目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智能建造试点之一。截至2022年4月底,博智林已有21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施工覆盖27个省份超350个项目;累计交付超750台,累计应用施工超900万平米。
碧桂园相关负责人表示,这近50款建筑机器人,适用于建筑全周期智能建造工序,包括混凝土施工及修整、砌砖抹灰、室内装修装饰、外墙高空喷涂、地库装修等。除了科技智慧建造,碧桂园正同步推进餐饮、农业、社区服务等各类机器人等研发、制造与应用。
有关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家居行业正在从粗放式的数量增长向精细化的存量提升转变,在智能家居、绿色家居等领域创新逐步成为行业新增长点。
在房地产科技业务上,美的置业布局智能产业与建筑科技,已搭建从研发设计、生产施工,到管理运维的全价值链闭环,确立了一体化产品和服务优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