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松成:避免疫情冲击的影响长期化,高度关注市场主体生存问题
时间:2022-05-10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经济运行好于预期,但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给原本处于恢复进程中的经济带来新的挑战。尤其是本轮疫情多点散发并且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核心城市,对经济冲击的外溢效应较为明显。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主要体现在二季度。本轮疫情不仅直接影响服务业,也冲击了制造业。供应链阻塞给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带来挑战,稳就业压力增加,消费恢复也可能更为缓慢。

笔者认为,避免疫情冲击的影响长期化十分重要,也就是要高度关注市场主体的生存问题,改善预期、提振内需,避免疫情对我国制造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住疫情,并严防疫情再次反弹,尽早实现复工复产,落实“六稳”“六保”。在此前提下,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快落实,货币政策须有效配合财政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为底线,全力支持经济恢复和发展,那么下半年我国经济将明显好于上半年。

4月份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

本轮疫情波及范围较广。4月份受疫情冲击较严重地区(累计新增感染数超过1000例)的GDP合计占全国的比重高达55.1%(2016年至2021年均值)。部分地区的疫情还会延续到5月份,须予以重视。

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继续回落,降至47.4%;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跌至41.9%,分别比上月下降2.1和6.5个百分点,均继续低于荣枯线。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面放缓,大型企业PMI为48.1%,比上月下降3.2个百分点;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7.5%和45.6%,均比上月下降1.0个百分点。其中,小型企业最为困难,大型企业的PMI不仅跌破荣枯线,而且回落幅度最大。

从细分指数看,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为2020年3月以来的低点,分别比上月下降5.1和6.2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生产明显下降,市场需求继续走低;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创2020年3月份以来的低点,较上月回落9.3个百分点至37.2%,表明供应链亟须疏通;产成品库存指数为50.3%,处于高位,反映企业产成品销售不畅、库存积压严重。

应高度关注本轮疫情对制造业的趋势性影响

受本轮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上海、深圳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核心城市,是我国内外循环的重要枢纽。以上海为例,疫情对上海口岸集疏运能力形成制约,而上海周边的江苏昆山、苏州都是制造业重地,这意味着疫情带来的外溢效应也会比较明显,尤其是对供应链的影响。疫情不仅具有区域外溢效应,而且还有时间递延效应。若供应链停摆时间过长,将至少产生两个危害:一是众多小微制造业企业的生存将受到严重威胁,二是全球供应链可能加速调整。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我国的竞争优势。

例如,上海、广东、吉林为我国汽车工业核心地区,2020年上述三个地区汽车产量占我国汽车总产量的33%,乘用车销量占我国汽车总销量的15%。由于疫情,一些位于吉林、上海、江苏等地的汽车供应链厂商陆续停产,复工复产仍面临不少困难。主要企业停工反过来会加剧供应链断裂风险,影响其生产网络中的诸多小微供应商。截至2020年底,在上海50万企业法人中,私营企业占比近80%,其中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作为中国制造网络的毛细血管,中小企业的生命线与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是息息相关的。

根据上海证券报对667家上市公司受疫情影响调查结果,约92%的企业表示疫情对公司产生影响,其中37.18%的企业表示已产生很大影响。有72.41%的企业反映疫情导致公司“物流受阻,供应链断裂”;有62.82%的企业存在“人员流动受限,生产研发销售滞后”;另外有32.23%的企业“因防疫需求,停工停产”;还有9.3%的企业已经出现“资金链紧张,周转困难”等情况。

我国出口在经历了前两年的高速增长后已出现回落,在全球供应链复苏的情况下,我国外需订单分流效应已经有所显现。今年3月份中国发往美国的集装箱出现22个月来首次下降,同比减少2%。同样占据较大出发地市场份额的韩国和越南,对美国的集装箱运输同比分别增长4%和11%。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转嫁原材料价格上涨的空间正受到挤压。目前CPI与原材料价格走势并不同步。3月,PPI和CPI剪刀差虽有所缩减,但仍高达6.8个百分点。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贬值都将增加我国制造业企业成本,而本轮疫情的发生又对我国内需恢复造成影响。价格传导不畅、企业成本高企,我国制造业可能面临更为艰难的处境。

更加值得警惕的是制造业的外迁。自2021年以来,苹果公司持续增加在印度的生产,产量份额已从2020年的1.3%增加至2021年的3.1%。上海制造业枢纽停摆时间越长,越有可能对中国制造带来不利影响。上海高端关键制造厂商工厂的数目远高于广东和深圳,是中国高端制造业最重要的枢纽,芯片产业规模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工业机器人也占国内的十分之一左右。

消费恢复可能更为缓慢

受疫情影响,3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5%,其中商品零售同比下降2.1%,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6.4%。今年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自2020年8月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剔除受本轮疫情冲击较大的汽车业后,社零增速同比仍下降3.0%。预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