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
上周写了《命运之问:由奥密克戎想到的》,上海的“大商学堂”邀我做在线分享,给企业家讲讲未来的命运。
“大商”的出处是张謇所言“实业在农工商,在大农、大工、大商”,同时也代表着“言商仍向儒”、身在商海心系天下的大情怀。我说,现在企业都很难,心里也很郁闷,我就讲讲未来的发展机会吧,看能不能给大家一点信心。
当然知道,当下的经济形势和疫情一样严峻复杂。前天偶然看到王潮歌导演的一段视频《请允许我抱怨一下下》,她现在河北廊坊制作“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服装、道具,哪怕很小的装饰的东西,现在都来不了,路不通,货运不通。买了把椅子,现在已经50多天了不能到货。大面积迟缓,有的说没发货,有的说工厂歇了”。廊坊应该没啥疫情,但整个供应链出了问题,不管你在哪里一样受影响。
5月3日摩根大通发布4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中国制造成为拖累因素,即如果剔除中国数据,全球制造业的表现会更好。中国制造比全球制造低迷,这在过去不可思议。主要就是因为新冠疫情之下对生产、运输进行了严格限制。虽然政府也在推动复工复产,但如果零部件还是运不进,员工只有很少比例能上岗,产能恢复就极为有限,这种“无产能的复工”只是在统计复工率时让数字好看一点。
既然问题如山,为何还要讲未来发展机会?画饼?当然不是。我是这么想的:
第一、疫情总会过去,经济总会正常化,还是要面向未来;
第二,在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困扰下,固然要增强“坚忍耐烦、劳怨不避”(孙中山)的意志,意识到“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全靠一耐字撑过去”(曾国藩),但毕竟,信心不是熬出来的,而是来自于希望。
就像《流浪星球》所说,希望确实是“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在哪里?看到未来有发展的机会,企业才会感到有希望。
别人已经出发
此时讲机会,很多人的直觉就是,还有机会吗?现在研究经济的人总说宏观政策没有什么特效药,微观做企业的则动不动就说“做什么都难”。
确实,全球化的机会,通过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激发生产力的机会,人口红利的机会,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机会,效用都在递减。
对未来的发展机会,我的总体看法如下:
首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现代化国家还是我们最大的机会,追求经济繁荣产业创新人民富裕的总基调也没有变。尽管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下,百年复兴之路可能更加曲折一些。
其次,如果说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走过了机遇明显大于挑战的40多年,未来二三十年可能会出现挑战大于机遇的情况。我们要努力和机遇站在一边,同时对各种挑战做好准备。
“挑战大于机遇”,这是由全球化的新博弈(如中美)、全球性的对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如《21世纪资本论》和巴黎气候协定)等决定的。上世纪80年代里根、撒切尔开启的以减少政府管制为特征的自由发展逻辑,让资本流向全球,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但由此衍生的问题也日益显现,资本开始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双重夹击。中国作为以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格局和发展路径肯定会提出更多要求。企业如果只是沿袭过去的线性思维,就会觉得到处都是限制,会很苦恼。
我给大家读了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的一段话:一切不是于国民经济有害而是于国民经济有利的资本成分,都应当容许其存在和发展,但是,“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存在及发展,不是如同资本主义国家那样不受限制、任其泛滥的,也不是如同东欧各新民主主义国家那样被限制和缩小得非常大,而是中国型的”“是要依各地、各业及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而采取恰如其分的有伸缩性的限制政策的”。可见在中国,政策本质上就是伸缩性的,企业当然希望只伸不缩,但并不现实。这些情况,如果有历史观,会更容易理解一些。
最后,未来要把握机会,对企业的自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说过去有很多机会是“幸运的机会”“天赐的机会”,未来的机会更多要靠自己去创造,创新突破,专注深挖。
为什么很多人看不到希望?也有认知偏差的原因。现在社交媒体上,关于企业的消息负面居多。事实上好企业不少,只是他们埋头做事,很少说。前几年我到嘉兴桐乡调研,认识了中国巨石、桐昆股份、华友钴业等上市公司,2018年中国巨石净利润是23.74亿元,桐昆股份是21.1亿元,华友钴业是15.28亿元,2021年它们的净利润分别是60亿、73亿和39亿,都增加了很多。这些细分行业的龙头还走向了世界,在海外投资、建厂、发展。
企业特别是民企有困难,这毋庸置疑,但充满希望的、代表未来方向的案例也是大把,所以我们对全局的判断,不应陷溺于失望甚至绝望。疫情前我在现场采访的最后一家企业是神马电力(《为何相信他?》),其创始人马斌4月24日微信我说:“两年来我们在欧美所有发达国家组建当地团队,向当地电网公司和政府主管部门推广我们新型外绝缘电网方案价值,取得预期进展,像英国政府已经拨付亿元专项资金,研究将其纳入国家应对碳中和战略举措。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