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过了3万亿元门槛的深圳,如何稳固下一阶段的增长动能,如何再迈向4万亿?
2021年,深圳经济总量正式突破3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三个、粤港澳大湾区首个GDP突破3万亿元的城市。
从1979年的1.96亿元GDP起步,到突破万亿,深圳用了31年;从万亿到2万亿,用了6年;从2万亿到3万亿,仅用了5年。
过去40余年间,深圳的快速崛起成为一种难以复制的城市发展样本,站在3万亿的关口上,深圳似乎“慢了下来”,2021年GDP增速为6.7%,在重点城市中处于较为靠后的位置,今年一季度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增速仅为2%。
在关于降速的讨论背后,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已经达到如此经济体量的深圳,正走在怎样的发展轨道上?
创新必然是串联答案的关键词之一。2021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46%,居全国前列,比2020年增加了超过0.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1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占比为46%,基础研究能力在稳步提升。
国际人士或机构也持续看好深圳的创新前景。知名投资人吉姆·罗杰斯在2021年的采访中谈及一个观点,世界创新圣地可能将从美国的硅谷转移到中国的深圳。美国著名的全球性IT服务公司——高知特信息技术公司未来工作中心也曾预测,深圳这座城市或将实现美国硅谷从未完全实现的目标:一个其产品适用于每个国家和满足任何预算的技术中心。
国家也赋予了深圳极高的期待——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有着光明前景的深圳,当下也面临着切实的挑战,从一个相对更中短期的时间尺度来看,迈过了3万亿元门槛的深圳,如何稳固下一阶段的增长动能?又如何迈向4万亿?
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按照三次产业结构来划分,2021年深圳第二产业占比仍为37%;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4万亿元,达到41341.32亿元,位居全国城市第一。
横向对比来看,几年前,上海和北京GDP突破3万亿元之际,第二产业的占比分别为30.7%和18.6%。
深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增强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今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3万亿元。
这是深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公开宣示“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的决心,并将制造业单独成章,摆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核心位置。此外,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当前的挑战时,其中一条便提到“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仍然呈下滑态势”。这是一个明确的官方定调,长期以来,深圳的经济界有过争论,工业比重是否还需要这么高?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易明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们对产业的分类统计与国外有差别,比如美国,生产力的分工非常深化,制造就仅仅是指“manufacture”的部分,我们指的是“industry”。深圳的很多工业企业既有研发,又有品牌、制造、市场推广等,实际上包含了很多西方不纳入制造统计的部分,如果单纯只计算制造的环节,深圳的二产比重应该比现在更低。
在袁易明看来,从研发的角度,大多“硬技术”的载体仍然是制造业,比如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术等,这是深圳要坚持的高端制造方向。
很大程度上,深圳正是一个由制造业中心迈向了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范本。2021年,深圳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居全国城市第二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1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
从早期的加工贸易,到持续向产业链上游攀升,深圳在融入全球分工协作体系的过程中,在多个行业领域构建了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尤其是作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地,在深圳,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范围内,基本可以找到配套的所有零部件。
关于产业链与创新,深圳市委原副秘书长、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乐正提供了一个观察视角,未来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双链”融合发展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关键。放眼全世界,形成“双链”融合优势的城市并不多,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创新链很强大,但是已经没有了产业链,一些城市则是有产业链但没有创新链,二者兼而有之的城市在全世界都屈指可数,深圳有幸成为其中之一。
3万亿之后新动能在哪里深圳原副市长、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曾指出,城市的增长可以划为两个部分:一是内生性的,就是一旦创新企业成长之后,内在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二是有新的产业进入。
所以,未来看深圳,第一是看华为、平安、招商,包括大疆这样的企业还能不能有持续的生命力,它们的生命力就是深圳的生命力;第二,深圳未来产生大企业很重要,但产生创新企业更重要,深圳的成功不在于出现了多少大企业,而在于出现完整的产业链系统,而且创新存在于产业链的各个分工环节。
今年2月,深圳第一季度新开工项目集中启动,华为数字能源总部及研发基地项目赫然在列,总投资40亿元,建成后主要进行在线能源计量技术研发、新型能源技术研发、能量回收系统研发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