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抓手|法经兵言
时间:2022-05-05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出台,充分延续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强调稳市场、保就业、促发展。在疫情反复的大背景下,《意见》的出台提振了市场信心,对维护市场安全、促进市场要素涌流具有重要意义。《意见》中所提及的大部分内容属于之前各类经济政策的整合提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也是维护公平竞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要素分配机制的必然结果。因此,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也是对经济社会治理的一次综合改革升级,是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的完善和加强。

《意见》从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全局高度出发,在市场制度、市场设施、要素市场类型、市场质量、市场监管等几个方面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充分发挥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克服疫情困难,提振市场主体发展信心。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不是指重新回到计划经济,而是充分利用我国超大市场规模的优势,畅通国内循环,抵御外部风险。建设统一大市场是在内外部双重动力和压力下的结果:俄乌形势剧变,世界贸易体系的命运前途未卜,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红利逐渐消失,拉动内需成为必要;疫情尚未有确定停息之日,地方搞封闭小市场的风险增加,全国资源需要优化调配,仅靠宏观调控远远不够,必须发挥市场机制,因此促进市场联通、保障市场安全是最优选择。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个综合转型升级的复杂过程,《意见》所展示的治理过程,实际上也是不断推动市场做出两个转变的过程,一是由松散向凝合的转变,讲求全国一张清单;二是市场不断由做大向做强的转变。为确保两种转变的顺利进展,其基本进路是法治化、市场化,尤其是不断完善法治化,而推动法治化的关键抓手就是不断推动监管体系立体化、多样化以及监管能力的精准化、智能化及专业化。以治理明确导向,以治理推动转变,通过统一治理的建设带动统一市场的建设,通过治理能力的提升引领市场由大向强迈进,是《意见》的整体逻辑。

统一市场规则加快统一大市场法治化建设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本进路是国际化、市场化与法治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法治化。《意见》指出:“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以及“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意在促进基本市场规则形成统一标准。市场规则统一是指破除地方垄断、区域壁垒的通用规则,是全国范围内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市场都需遵守的基本的、逻辑自洽的行为准则。

市场规则的统一绝不是简单的一统了之,其间存在着重要的利益衡量,是逻辑自洽的统一。在“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部分提及的产业政策和公平竞争政策,二者之间存在矛盾,需要进一步加强协同。虽然二者都是调整市场经济的工具,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产业政策极易违反公平竞争政策,此时规则的统一就不是简单的加和或做减,而是需要对政策具体审查,做出更为精准化、区分化的规则。这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因此市场规则的统一需要及时洞悉市场方向、察觉市场问题,在基本的统一框架下,依据利益衡量经验,运用分级分类等手段,切实落实规则的精准性、融贯性、统一性。

市场规则的统一不是部分的统一,而是更为广泛的、高水平的统一。统一的市场规则应更能涵盖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并将各区域、各行业连接得更为紧密。《意见》中提到“建设现代流通网络”“完善信息交互渠道”等,表明统一的规则应是经过更为严密的整合之后,能够明显提高市场效率的规则,即更为精密、广泛的规则体系。规则在转型升级的同时也表明,我国市场正在由做大逐渐转向做强,两者相辅相成。

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充分释放要素创新价值

法治化不仅体现在现行市场法律法规与政策规则的有机融合与协同一致,也表现在向以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表征的“三新”经济领域的不断延伸,做到新领域、新场景市场上有法可依、有序发展。《意见》指出要打造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和数据市场、能源市场以及生态环境市场。与土地和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市场相较,数据要素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要素市场建立和完善的意义和必要性更为突出。

《意见》对于数据要素的发展进一步提出要求,强调“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开展数据资源调查,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从两个方面对建立数据要素市场进行规范。

一方面,要求建立数据流通的基本制度和规范。这表明对于数据要素流通的立和政策应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数据安全法》《电子商务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出台之后,应进一步完善相应的配套规定,细化审查规定,对于权利保护、交易流通、开放共享、安全认证等设定具体的管理措施,做到全链条、全领域、多层次地对数据要素市场进行规制。

另一方面,数据资源的开发要提高利用效率、释放数据创新价值。数据资源作为一种信息,具有固有的无体性、变动性、多样性,因此其利用的方式方法也具有多样性、复杂性、隐蔽性。基于数据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特性,数据资源的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