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中国贸促会发布《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实施展望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如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能在可预见的未来签署生效,将为中欧经贸合作深入发展提供更加充沛的动力源,为中国和欧盟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国际化带来实质利好。
2013年11月第16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宣布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2020年12月,历时7年、35轮谈判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以下简称协定或CAI)谈判如期完成。但在不到半年之后的2021年5月20日,欧洲议会通过了冻结中欧投资协定的议案,给协定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中国贸促会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于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协定冻结对中国企业投资欧盟的影响或将大于欧盟企业的对华投资。在受访中国企业中,33%表示协定冻结将会影响其对欧盟的投资计划,另有37%表示不确定,仅不到1/3的受访企业明确表示不受影响;而在参与调研的在华欧盟企业中,半数表示不会影响其投资中国的计划。
此外,于毅指出,中国企业在欧投资仍面临一些困难,针对专业化服务的诉求较高。调研显示,落地经营和市场准入受限是中国企业投资欧盟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欧盟加快调整外资安全审查领域政策的背景下,企业对合规经营的管理引导、信息服务、平台服务和风险预警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需求强烈。
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王义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中欧企业在对方市场投资确实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协定原本可以给双方企业进入对方市场以及开发第三方市场提供保障,但现在协定一时无法通过,只能继续依靠部分成员国跟中国已有的双边投资协定,这就意味着无法在整体层面上实现规则安排,给跨国性项目或涉及单一市场的项目带来了影响。
于毅向21记者强调,企业对协定的正式签署抱有较大期待,认为CAI生效将为双边投资和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调研显示,74%的受访中国企业和67%的欧盟企业认为CAI签署生效将利好本国制造业发展,近半数中国企业和欧盟企业认为协定签署生效将有利于本国服务业发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国际贸易系教授、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研究部主任崔凡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协定对于中国制度型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树立了更高的标准,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协定的落地即使出现波折,也不应该影响我国既定的改革开放措施的推进。对相关改革开放措施的继续推进也是中方展现诚意的具体表现。”
CAI将给中欧带来哪些机遇?
《报告》显示,46%的受访中国企业、58%的受访欧盟企业认为CAI的签署生效将为中欧双边投资带来积极影响,企业将从中受益。从调研结果看,CAI签署生效对于中欧双边投资而言,机遇大于挑战。但仍有部分受访企业对协定有可能产生的影响表示不确定。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投资准入方面,新能源、汽车、金融、医疗、教育等行业将受益于CAI。总体来看,现阶段欧洲对我国投资比我国对欧洲投资规模还小,CAI落地生效之后将吸引更多欧洲投资。而我国对欧盟投资规模总体仍然较小,CAI落地生效之后未来中国企业对欧盟投资的增长空间较大;但同时,也会吸引欧洲企业对中国的投资。
CAI签署生效将为中欧双边投资带来新机遇。现有的中欧经贸关系法律框架主要涉及1985年签署的《中国与欧共体贸易与经济合作协定》、中国与26个欧盟成员国(不包括爱尔兰)签署的双边投资协定。刘英指出,中国已经跃居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相对于双方的货物贸易额来说,中欧双向投资的水平仍显不足。与其他投资协定相比,CAI覆盖范围更广,更多覆盖服务业领域,制造业和服务业正是我国发展的重点,而且在投资准入方面有更多的放宽。
《报告》指出,目前,欧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汽车、消费品、医药、金属材料四大领域。协定以负面清单模式对市场准入进行承诺,将进一步消除上述既有已开放领域的隐性壁垒。以汽车行业为例,协定生效后,欧盟汽车企业将能更好地涉足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相关配套企业也有望迎来更大的投资市场机遇。此外,中国也将为欧盟电信服务企业、金融服务和医疗健康服务机构开放新的市场空间。
“主要着眼于制度型开放以及高水平的市场准入,将为双方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中欧投资协定的达成,将改变目前中国企业投资欧盟时较为被动的局面,提高中国企业在欧盟国家投资的主动性。”普华永道全球跨境服务中国主管合伙人黄耀和在报告中说道。
刘英强调,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欧洲在中国的对外投资和招商引资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美国对华持续挤压之下,中国需要跟欧洲进一步加强投资等经贸合作。
《报告》显示,在已投资欧盟的受访中国企业中,有44%表示落地经营受限是其在投资欧盟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39%受市场准入限制影响,认为东道国法律法规及安全审查过严、存在技术壁垒的企业各占25%。
“协定最大的作用是稳定双方企业的预期。当前,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