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
时间:2022-05-02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经过前期试点探索后,现如今“无废城市”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热潮。

4月24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了“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超100个城市入选,生态环境部要求这些城市建立专门工作机制,高质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与此同时,近段时期以来,河北、江苏等多个省份相继出台“无废城市”建设的相关文件,为做好“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制定了“路线图”。

业内专家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前期“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探索,已经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模式,为全国范围内次第推开“无废城市”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当下,“无废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都应注重自身现代化治理能力的提升,努力整合现有政策、社会、行业及产品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控制好固体废物的产生、流通和再利用,避免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

试点建设初见成效

201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从60个候选城市中筛选确定了“11+5”个城市和地区,作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方案》将“无废城市”定义为一种城市发展模式,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并且进一步阐明,“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旨在最终实现整个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处置安全的目标,需要长期探索与实践。

在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过程中,各个地方因地制宜地探索。例如,徐州是江苏省唯一一个纳入国家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的城市,也是全国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在试点期间,徐州谋划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该产业园创新性提出统筹建设内容、统筹还款来源、统筹增信方式的“三统筹”融资模式,解决了产业园起步区建设资金需求,有力推进了徐州市“无废城市”建设。

生态环境部此前介绍,在前期试点过程中,“11+5”试点城市在实施方案中共安排900余项任务、500余项工程项目,涉及金额1200余亿元。完成了工程项目422项,涉及资金投入超过1200亿元,形成了97项可复制推广模式,为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深入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

业内专家也表示,通过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有力提升了试点城市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效能,初步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模式,为全国范围内次第推开“无废城市”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百城开展“无废城市”建设

由于试点形成了“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和一批可推广示范模式,当前我国“无废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在全国范围内呈现由点到面全面铺开的良好态势。

2022年4月24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了“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超100个城市入选。生态环境部要求这些城市建立专门工作机制,高质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

此外,雄安新区、兰州新区、光泽县、兰考县、昌江黎族自治县、大理市、神木市、博乐市等8个特殊地区参照“无废城市”建设要求一并推进。

与此同时,不少省份以及城市已经编制并印发了实施方案。今年3月,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河北省“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全省各市同步启动“无废城市”建设,有序纳入国家建设行列,形成雄安新区率先突破、各市梯次发展的“无废城市”集群。“十四五”时期,全省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持续提升,尾矿库环境风险有效管控;生活源和农业源固体废物充分资源化利用,绿色低碳“无废”理念普遍形成;制度、技术、市场、监管体系和管理信息“一张网”基本建立,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在此之前,江苏省也提出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提出到2025年,完成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任务,4个以上设区市建成国家“无废城市”。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较快下降,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无害化处置能力有效保障,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无废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各方共识,形成工作合力。尤其要注重动员全社会参与,让‘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表示,“无废城市”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勿以善小而不为,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无废城市”建设重在全民参与养成习惯,逐步养成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习惯,在自身工作中潜移默化地融入绿色生产理念,从而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和生产领域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真正促进源头减量和回收利用。要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推动城市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