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再次对“三农”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作为农业、文化大省,近年来,河南省通过发展“三山”特色产业,建设乡村文化合作社等多种方式,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优势。
聚焦农文旅深度融合,持续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如今,河南已经探索出了一条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打造乡村“美学”
修武县在“美学理念”的引领下,将美学设计融入到党建、文旅、农业等各个领域之中,探索出了一条以“美学经济”推动产业升级、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石头墙、石头房,炊烟袅袅农家粮”,在河南省修武县金陵坡村,废弃了20多年的学校,被改造成留住乡愁、古色古香的“云上院子”,成为游客眼中的“网红”打卡地,预订火爆。
而随着“云上院子”项目落户,村内废弃的老学校、老乡政府以及245间村民废旧房屋被充分利用,建设成具有文化特色的餐馆、酒馆、民宿、商店等,形成了以“云上院子”为引领的艺术村、民宿村。
作为人口不足28万的豫北小县,修武县曾一度面临着工业基础薄弱、科技驱动力不强的发展窘境。但是,依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修武县在“美学理念”的引领下,将美学设计融入到党建、文旅、农业等各个领域之中,探索出了一条以“美学经济”推动产业升级、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云台冰菊是修武县特产,虽然品质出众,却一直卖不上好价钱。据了解,修武县邀请了设计师用美学理念对产品进行包装升级,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同时建设冰菊工坊,将美学元素与农耕业态联系起来,打造成为集文旅、康养于一体的冰菊小镇。
如今,云台冰菊从“论斤卖”转变为“论朵卖”,小镇日接待游客最高超1万人次,年产值破亿元,为农民带来可观收入与就业机会。
作为修武县乡村振兴“美学路径”的实践地,大南坡村放弃了以往乡村工作大拆大建模式,对村里闲置的公共建筑群进行改造升级,将山村风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资源延伸发展为乡村民宿、乡野美食、文化创意等核心产品,通过灵活的转换腾挪,着力打造“中原城市群”首选的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和旅游扶贫典型样板。
七贤镇孙窑村田园居,则是修武县按照美学理念,将18座古屋和窑洞改建而成的电商直播小院。借助设计“美力”,昔日贫瘠的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电商直播小镇,100多名农民变身“村播达人”,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并带动了当地土特产品火爆销售。
事实上,修武县的“美学经济”只是河南省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在去年底,河南省印发了《河南省“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构建“一区两带三山”的发展布局,其中“三山”即为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特色产业优势区。
据了解,“三山”地区具有丰富的特色农业、生态、文旅、红色等资源。按照布局,“十四五”时期,“三山”地区要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全域旅游,扩大生态旅游,培育红色旅游,发展历史文化旅游,打造茶文旅的“河模式”、沟域经济的“栾川模式”、美学引领的“修武模式”。
深挖乡村文化
汝州市文化合作总社牵头,召集全市98家村级戏曲文化合作社负责人,理清思路,把生、旦、净、丑等角色实行合作共享,优秀演员实行互相合作共用,同业培优,提升表演水平,增强行业竞争力。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是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
记者了解到,自2020年以来,河南省在全省范围内推动乡村文化合作社试点建设,打造了一批批以农村文化艺术队伍为依托,由掌握文化技能或有共同文化爱好的农村群众自愿自发成立、开展自娱自乐活动的群众文化合作组织。
而在各地文化合作社建设过程中,河南省要求不能“一刀切”,各地要注重深挖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依托区域特点,突出资源优势,打造不同模式的乡村文化合作社。
汝州是曲剧故里,戏曲在汝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过去,汝州市一些戏曲业余团队人员较少、曲目单一、业务能力不足、各自为战。针对此情,汝州市文化合作总社牵头,召集全市98家村级戏曲文化合作社负责人,理清思路,把生、旦、净、丑等角色实行合作共享,优秀演员实行互相合作共用,同业培优,提升表演水平,增强行业竞争力。
地处登封市大冶镇西部的垌头村,位于郑州市和洛阳市一小时经济圈中心地带。2020年,垌头村文化合作社创作排练了大型沉浸式实景体验剧《再现朝阳沟》。目前,大剧院每天演出2场,单月接待量超一万人。仅此一项,就为社员每人每年增收24000元。
此外,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垌头村还提出了“文化合作社+N”的模式,形成了集手工艺加工、河南小吃街、特色乡村民宿、研学基地等为一体的产业结构,拓展出手工艺生产、曲艺小剧场、农民古乐交响团、农民自制